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最近这几天全网关于小米17的讨论热度和争议其实还蛮多的。我看了下热评,感觉大家的吐槽和支持分化很大,主要是两个点:1.为啥要特意跳过16直接到17?2.手机后背的这个屏幕究竟有啥作用?
不过当雷军在发布会上放出小米17与iPhone 17的续航对比图,显示前者续航几乎是后者的两倍时,现场还是响起了一阵欢呼。
说实话,这个场景像极了学生时代优等生突然被黑马逆袭的剧情——苹果这位“学霸”第一次在核心体验指标上被公开挑战。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小米甚至临时将新机命名从“16”改为“17”,就为与iPhone 17同台竞技。这场看似突然的“改名之战”,争议非常多,但其实也透露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小米在战略转型周期下所发起的全面进攻。
我们先看最直观的价格战背后所包含的一种“降维打击”
先看一组赤裸裸的数据对比:iPhone 17的8+256G版本定价5999元,而小米17的12+256G版本仅售4499元。这意味着,消费者用低1500元的预算,能买到运存更大、电池容量高达7000mAh的机型。雷军的策略很清晰:用标准版打苹果的基准版,用Pro版对标苹果的Pro版——这种“错位竞争”让小米在价格锚点上占尽优势。
但你要知道,价格战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成本控制与供应链自主权的比拼。小米17系列搭载的金沙江电池(硅含量提升至16%)、与国内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新型红色发光材料,都是其降低对外依赖、压缩成本的成果。当苹果还在全球调配供应链时,小米已通过国产化替代实现了“性价比护城河”。
技术呢?这次对标到底有何逻辑?
小米17的竞争策略不是全面超越,而是集中火力攻击苹果的软肋:
续航痛点彻底逆转:小米17的7000mAh电池对iPhone 17的3692mAh,解决了智能手机最大的使用焦虑。这背后是电池材料创新与功耗优化能力的体现。我去年用苹果的时候,也是有点受不了iPhone的续航,确实太低了。
散热与游戏性能反超:这次雷军特别演示了重载游戏场景下小米17帧率更高、温度更低。这戳中了iPhone长期被诟病的发热问题,也是安卓阵营首次在体验层面实现反超。
本土化生态联动:小米17的妙享背屏能直接显示打车车牌、外卖进度,这种深度融入国内生活场景的功能,是苹果全球统一系统难以快速跟进的差异化优势。
不过公允地说,苹果在芯片性能、生态系统完整性上仍有优势。但小米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需要在所有项目上得分,只要在用户最易感知的环节建立优势就够了。
争议最大的点,本次改名17系列背后的战略野心
跳过“16”直接命名“17”,这波操作看似营销噱头,实则是精心计算的企业战略转型信号。雷军对此的解释是:“产品力跨代升级,需要重新认识小米手机”。更深层的原因有二:
1.打破刻板印象:过去五年投入超1000亿元研发后,小米急需摆脱“组装厂”标签。通过命名跳跃强化“技术跃迁”心智,直接关联苹果最新机型,能快速刷新消费者认知。
2.争夺高端用户:2025年上半年小米高端机销量同比增长55%,此时需要更激进的品牌动作承接消费升级需求。对标苹果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用户群争夺战。
资本市场怎么看这次发布会?背后的分歧与共识
发布会后小米股价回调逾5%,市场出现“利好出尽”的声音。但这种短期波动恰恰掩盖了机构的真实态度:高盛将目标价上调至66港元,花旗、大摩均维持买入评级。资本市场的逻辑很清晰:
短期看:手机业务毛利率承压,但小米17系列的竞争力可能稳定其毛利率。
长期看:汽车定制服务与AIoT生态(如空调10年保修等提升服务的举措)正在打开新增长曲线。机构更关注小米从手机公司向“人车家全生态”科技公司的转型价值。
我们重点要思考的是:这次对标之后,小米能否实现超越?
小米17的对标策略,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差异化竞争。它避开了苹果的绝对优势区,选择在续航、散热、快充等用户敏感领域突破。这种打法短期能收割市场,但长期看,品牌高端化仍需核心技术壁垒支撑。
值得玩味的是,雷军现场呼吁“苹果用户购买小米”——这暗示小米的战场已从参数对比转向用户迁移。当果粉开始考虑安卓机,行业格局才能真正重塑。
最后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苹果用户,小米17的哪些特性会真正触动你转换阵营?是接近两倍的续航,1500元的价差,还是那个能显示外卖进度的副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