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说欧盟真把中国惹恼了:一场精准反制背后的博弈逻辑
2025年7月6日,中国财政部的一纸通告震动了中欧经贸界:在政府采购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项目中,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被明确排除在外。这看似针对医疗领域的"小范围动作",实则是中欧贸易摩擦升级的标志性事件——欧盟持续加码的贸易保护主义,终于触碰到了中国的战略底线。
一、从医疗器械到全产业链:欧盟的步步紧逼
这场争端的导火索,要追溯到6月20日欧盟祭出的《国际采购工具》(IPI)。根据该条例,中国企业被禁止参与欧盟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招标,中标项目中中国零部件比例还不得超过50%。这一措施表面上是"公平竞争",实则是对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崛起的系统性打压。
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出口额从2019年的逆差13亿欧元,逆转为2020年的顺差52亿欧元。特别是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心脏支架价格仅为欧洲产品的60%,监护仪价格低至欧盟同类产品的1/3。这种"中国制造"的冲击,让西门子、飞利浦等欧洲老牌企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此次选择医疗器械作为突破口,暗含战略意图。根据欧洲医疗技术协会数据,欧盟医疗技术市场规模达1500亿欧元,政府采购占比70%,而500万欧元以上的项目虽仅占招标数量的4%,却占采购总额的60%。通过限制中国企业参与这类"肥肉"项目,欧盟试图从源头切断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渗透路径。
二、精准反制:中国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面对欧盟的"组合拳",中国的反制措施展现出高超的战略智慧。财政部通告明确三点核心内容:
- 排除欧盟企业:4500万元以上项目若需进口产品,优先选择非欧盟供应商;
- 限制供应链:非欧盟企业参与时,其提供的欧盟进口设备占比不得超过50%;
- 保留弹性:仅欧盟产品能满足需求的项目可豁免。
这种"精准打击"既维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又为中欧合作留下空间。例如,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医疗器械仍可参与竞标,这实际上是将欧盟内部的"务实派"与"鹰派"区分开来。西门子医疗在中国已有六大生产基地,其光子计数CT等高端设备若实现本土化生产,仍可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势。
更具深意的是,中方反制措施的金额门槛(4500万人民币)与欧盟的500万欧元基本持平,且仅针对进口产品,这种"镜像对称"的设计,将欧盟置于"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尴尬境地。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言:"中方不是反欧盟,是反歧视。"
三、欧盟的困境:内部分裂与外部压力
欧盟此次发难,暴露出其内部难以调和的矛盾。法国作为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主要推动者,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扮演"急先锋"角色。但德国的态度截然不同:西门子医疗在华营收占其全球总额的11.4%,远超飞利浦的10%,德国企业显然不愿因政治博弈失去中国市场。这种德法分歧,在欧盟对华政策制定中形成了微妙的制衡。
更令欧盟头疼的是,美国正在背后施加压力。特朗普政府近期威胁对欧盟农产品加征20%关税,迫使欧盟在对华贸易上采取强硬立场。但这种"选边站队"的要求,与欧盟自身利益产生严重冲突——中国产的呼吸机价格仅为欧盟产品的1/3,若强行替换供应商,欧洲医疗系统成本将大幅攀升。
四、博弈升级:从局部摩擦到规则竞争
这场争端的本质,是中欧在全球产业链高端的规则主导权之争。欧盟试图通过《国际采购工具》等单边机制,重构全球贸易规则,而中国则以对等反制表明:任何违背WTO原则的保护主义,都将遭到坚决回击。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反制措施并未采取全面对抗,而是为对话留下通道。例如,对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设置了"最低价格承诺"豁免条款,34家欧企已因此受益。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策略,既彰显了维护利益的决心,又为后续谈判创造了空间。
五、未来展望:合作还是对抗?
7月中旬即将举行的中欧峰会,将成为双方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中方已明确表示,愿以"理性和专业"的方式解决争端,但前提是欧盟摒弃双重标准。对于欧盟而言,必须在"政治正确"与经济利益之间做出抉择:继续跟随美国对华"脱钩",将导致欧洲企业失去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而回归务实合作,则可能重塑中欧"竞合"新范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开放不等于无原则退让,合作需要双向奔赴。正如峨眉山的石阶虽偶有湿滑,但总能通向更高处的风景,中欧关系的未来,同样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博弈中找到平衡,在竞争中实现共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