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对华谈判后,美方开始将目光转向印度,另一边,特朗普已公开认错,而中方则是迎来多个帮手。那么,美方的举动有何用意?这对中美关系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当地时间4月28日,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美国已暂停与中国的贸易谈判,并将目光转向印度等国家。他在采访中将缓和贸易争端局势的责任甩给中国,称“局势是否缓和取决于中方”。而印度则被美方视为“优先目标”,甚至可能成为首个与美国签署贸易协议的国家,这一转向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铺垫。

美国此时拉拢印度有何用意

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是想通过拉拢印度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近年来,印度一直被美国视为“替代选项”,尤其在制造业和科技领域。据报道,美印近期正在达成协议,计划加强技术合作,推动产业链转移。只不过,印度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上的短板,短期内难以弥补,就像印度外长苏杰生所说,印度制造业发展需要时间,并且离不开与亚洲区域产业链的合作。

而从战略层面上看,美国则是希望借助印度制衡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但印度的“平衡外交”政策很难改变,更何况,美国拉拢印度的本质是维护霸权,若印度实力逼近中国,同样可能成为打压对象,印度自然也不会轻易上当。

因此,回看美方的表态,其所谓的“暂停”,其实仍是一种策略上的施压。正如贝森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数量是美国出口中国的五倍,关税不对等,因此中国应率先让步。换言之,美方把“无法谈判”的责任归咎到中国身上,以图在谈判桌上掌握更多节奏。

美国此时拉拢印度有何用意

毕竟,印度再怎么“服帖”,也无法彻底替代中国——美国的所谓“转向印度”,更多是一种“对华施压”的配套动作,表面上看是转移,实际是加码,特朗普团队知道,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来说,依赖度仍然很高,想彻底脱钩不现实。

正因如此,特朗普也公开改口认错,他在前往密歇根州集会前坦言,“中国不与美国做生意是因为我”,间接承认高关税政策对中美贸易的负面影响。有分析认为,这一表态也与美国正在面对的现实不无关系——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未扭转贸易逆差,反而加剧了国内矛盾。美国农民、科技企业乃至共和党议员,均对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表示抗议,亚洲国家正向中国靠拢,就连美国传统盟友如韩国、日本,也因国内政治压力难以迅速与美达成协议。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一边宣称“关税让美国受尊重”,一边却试图通过降低汽车关税缓解行业压力。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4月29日宣布,已经与汽车制造商达成协议,减少因高关税带来的冲击,协议明确:对美国制造的汽车使用的外国零部件可减免关税,同时进口车商也可以申请退还此前缴纳的税款。

美国此时拉拢印度有何用意

这说明,美国企业也对特朗普的政策产生了不小压力,不然不会搞“退税”这么大的让步。特朗普也不傻,他清楚强硬到底会伤到自己,因此,这种看似“认错”的政策调整,更多是权衡利弊后的现实选择,表面说是坚持原则,实质上是阶段性妥协,特朗普依旧希望在不失面子的前提下,解决经济上的紧迫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则是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帮手。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题为《不跪》的视频,重申反对霸权主义,呼吁各国“挺直脊梁”,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这一表态迅速获得国际响应。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金砖国家外长会议上表态,强调俄中合作“不会损害现有伙伴利益”,并承诺与中方共同抵制单边霸凌。中俄的紧密协作,直接击破了美国“联俄制华”的幻想。

与此同时,加拿大新任总理卡尼在渥太华的胜选演说中强硬表态:“特朗普想把加拿大变成第51个州?做梦!”他宣布将启动与欧盟的自贸谈判,并提出“太平洋伙伴计划”,拟与日本、韩国及中国深化合作。民调显示,加拿大民众对特朗普政策的反感显而易见——68%的加拿大人认为美国对加征关税是“经济侵略”,72%支持政府采取反制措施。

不难看出,在这场看似僵局的博弈中,中方正逐渐扭转话语权。当印度为了取悦美国,开出“未来最惠国待遇”这种罕见条款时,中国无需“讨好”就能稳住多数亚洲国家,甚至还能迎来“北美帮手”,这说明中国的“稳定性”对外界来说依旧有吸引力,特朗普即便一时能从印度、日本等地达成协议,也难以复制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

美国此时拉拢印度有何用意

如今,当美国忙于四处“灭火”时,中国已携手俄罗斯、加拿大等伙伴,要为世界经济开辟新路,正如《不跪》视频传递的信息:向霸权低头只会陷入危机,唯有坚持平等与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历史的进程从不取决于谁的关税更高,而取决于谁能赢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