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去世后翁帆发声:他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
杨振宁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3岁。次日,翁帆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她写道,杨先生离开时一定很欣慰。他的生命充满理想、奋斗、责任、担当、幸福与感恩。这些品质贯穿他从安徽童年到普林斯顿求学的每一步,也体现在诺奖后的持续探索中。
翁帆与杨振宁的结合源于学术场合。1995年她在汕头大学接待会议,杨振宁夫妇出席报告。那时她28岁,杨振宁73岁。几年后,翁帆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历史博士,杨振宁推动中美物理交流,两人通过书信和讨论加深了解。2003年杜致礼离世,杨振宁处理完后返回北京。翁帆提供支持,两人从学术话题转向个人分享。2004年12月,他们在汕头登记结婚,年龄差54岁引发社会关注,但翁帆视此为人生转折。
文章中,翁帆回顾杨振宁的晚年选择。2004年后,杨振宁定居北京,翁帆协助整理学术资料,参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事务。她提到,杨振宁90岁时写诗表达心境,诗中流露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翁帆写道,有杨振宁多年陪伴,她感到无比幸运。这份陪伴包括日常照料和共同推动教育项目,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后,更注重培养本土人才。
杨振宁对第二次诺贝尔奖有期待,尤其是杨-米尔斯理论的贡献。该理论虽奠基标准模型,却因实验验证不足未获认可。翁帆在文中未直接点破遗憾,而是通过描述杨振宁的坚持,展现他面对未竟之事的从容。朋友透露,杨振宁视中国身份获奖为更大意义,但委员会审议后否决。他转而专注教学,指导学生攻克规范场难题。翁
杨振宁逝世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迅速设立吊唁处。10月19日下午,师生和各界人士前往致哀,放置花圈和挽联。国际物理学界反应迅速,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诺贝尔基金会发布声明,赞扬他的规范场理论对现代物理的奠基作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也组织线上纪念,回顾宇称不守恒实验的影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