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中部高原林同省(Lam Dong),一座不起眼的圆形建筑静静矗立在阮自禄街(Nguyen Tu Luc Street)旁,占地14公顷。它外观圆润、结构对称,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枚被岁月包裹的“原子之眼”——这就是越南唯一的核反应堆。

从美苏冷战到医学放疗:越南唯一核反应堆的前世今生

从美援项目到“冷战孤岛”

这座反应堆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1961年,美国援建了越南第一座核反应堆——TRIGA Mark II
两年后,它正式投入运行,功率250千瓦(kWt),主要用于培训、科研与放射性同位素生产。

从美苏冷战到医学放疗:越南唯一核反应堆的前世今生

那是越南尚未统一的时代,科研设施集中于南方。然而,随着战争爆发,反应堆在1968年至1975年期间被迫停运。到1975年3月,所有燃料棒——含铀的反应堆核心燃料——被拆除并送回美国。

这座反应堆在战火与冷战之间沉寂了整整七年。

苏联复建:达叻的“核重生”

1979年,越南与前苏联签署协议,决定在旧址上修复并扩建反应堆。经过数年建设,新反应堆于1984年3月正式启用,命名为“IVV-9”,即如今的“达叻核反应堆(Da Lat Nuclear Reactor)”。

从美苏冷战到医学放疗:越南唯一核反应堆的前世今生

这一次,它的功率提升至500千瓦,翻了一倍。反应堆主楼为两层结构,左右设有楼梯通往反应堆舱室。巨大的通风管从外部吸入空气,经过过滤系统后排放,以确保辐射安全。

自此,达叻核反应堆成为越南唯一的核科研中心,承担起放射性药物生产、材料研究与核能人才培养等任务。

内部世界:科学家的日常

在达叻核研究所内,工程师们在中央控制室的屏幕前实时监控反应堆运行状态。

26岁的工程师范友潭(Pham Huu Tam)与导师共同记录着温度、功率、辐射等关键数据。

实验区随处可见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规程。
在水处理区,技术员检查冷却与循环系统;而在自动化的INAA实验室中,科研人员专注于同位素分析与环境监测。

从美苏冷战到医学放疗:越南唯一核反应堆的前世今生

反应堆每年运行约45周,每周运转时间达85至130小时,用于生产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其余时间则用于设备维护与人员培训。

从美苏冷战到医学放疗:越南唯一核反应堆的前世今生

目前,研究所下设六个科研与生产中心,涉及放射药物、环境分析、辐射安全与核能应用等领域,共有约190名科研人员。

医疗力量:让“核”惠及生命

在无菌实验室内,技师阮氏玉(Nguyen Thi Ngoc)正小心地制备注射用冷冻干燥放射药物溶液。

从美苏冷战到医学放疗:越南唯一核反应堆的前世今生

最终产品——“MDP放射药物”小瓶——被送往全国多家医院,为癌症与骨骼疾病诊断提供关键支撑。

从美苏冷战到医学放疗:越南唯一核反应堆的前世今生

根据所长高东武博士(Cao Dong Vu)介绍,达叻核反应堆如今每年生产 1000至1500居里(Ci)的放射药物,供应越南全国40家核医学科中的23家。
这一产量已是1984年刚复建时的数倍,成为越南医疗放射供应的中枢。

从美苏冷战到医学放疗:越南唯一核反应堆的前世今生

一座反应堆,半个世纪的越南科研史

从美援到苏修,从战火停摆到再度运转,这座反应堆浓缩了越南半个世纪的科学起伏。
它不仅是冷战科技的遗产,更是越南科学界的象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仍坚持维系独立的科研体系。

如今,达叻反应堆依旧稳步运转。外表静谧的圆顶之下,是持续45周的核燃烧与无数年轻科学家的梦想。
在这片高原之上,核能不再是恐惧的代名词,而是光、热与希望的另一种形态。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