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有媒体报道,记者当作顾客去饭店吃饭,“这是新鲜的,您放心吃。”河北廊坊某烤串店老板张先生指了指桌上色泽鲜亮的现成烤串,接着又掂了掂手中的冷冻串说,“这些是外卖用的,不一样。”天津某菜馆老板坦言,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外卖则改用桶装调和油;堂食米饭选用当年新米,外卖则使用价格低廉的陈米。(7月19日 央广网 )

堂食、外卖的饭菜不同,体现在多个方面:食材不同,堂食使用新鲜食材,而外卖则是冷冻或不新鲜食材;加工不同,堂食是现场烹饪翻炒,而外卖是将预制菜加热;辅料不同,堂食使用压榨花生油和新鲜大米,而外卖则使用桶装调和油和陈米;分量不同,外卖分量比堂食少20%至30%,这几乎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我们天真地认为,外卖之所以比堂食贵一些,是因为消费者享受了送货上门的便利,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跑腿费。然而,恐怕谁也却想不到,这里面还有那么多的圈圈绕绕。最后的结果是:外卖平台和餐饮商家都赚了钱,但消费者花钱买到了性价比差和质量不佳的外卖食品。

外卖平台用各种花里胡哨的规则,挟流量以令“诸侯”,逼迫商家参与满减、折扣等活动,遮掩了平台较高的佣金,赚得盆满钵满,非常不地道。不过,餐饮商家把责任完全推给平台,也不尽合理。事实上,商家经过一系列的“双标”,赚取的利润高于堂食,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堂食与外卖存在的多种“双标”现象,使得平台获利、商家盈利,而点外卖的消费者却沦为冤大头。这不仅违背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有悖于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餐饮行业在堂食与外卖之间采取的“双标”行为,远非单纯的经营策略,而是触及法律底线并扰乱市场秩序的系统性风险。为此,我们可以从司法、平台及监管三大维度出发,构建一套协同治理体系。

为确保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平台可以要求商家清晰、显著标注商品属性,如“预制菜”“冷冻复热”“现场制作”等。外卖饭菜的分量不足,食材不佳,加工方式简单的问题,这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还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治理,比如要求商家设置“明厨亮灶”,用视频全过程监督外卖餐品的烹饪。

对于平台的佣金、抽成较高等一些乱象,职能部门也须介入监管。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是发出了治理乱象的鲜明信号。我们期望外卖平台能够采纳良策,理性参与市场竞争,携手构建一个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及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性生态体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