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销售额。但这账得反过来算:中国市场的肥肉一旦被吐出来,这些美企还能去哪儿找下家?
中国市场的体量。14 亿多人口构成的消费群体,不仅数量庞大,消费能力还在不断提升。从日常的家电、食品,到高端的汽车、奢侈品,再到新兴的数码产品、智能家居,几乎每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
就拿汽车行业来说,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每年的汽车销量比不少国家的总人口数还要多。美系汽车品牌在这里占据着不小的市场份额,无论是福特、通用还是特斯拉,都从中国消费者的口袋里赚走了不少钱。
如果这些企业撤走,再想找到一个能容纳这么多汽车销量的市场,短期内几乎不可能。欧洲市场虽然消费能力强,但整体规模有限,而且本土汽车品牌竞争激烈;东南亚市场人口不少,但消费能力和基础设施还跟不上,短期内难以承接如此大的汽车销量转移。
再说说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在中国,从零部件生产到成品组装,从原材料供应到物流运输,形成了一套极其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就拿电子行业来说,一部手机的生产,从芯片、屏幕、电池到外壳、按键,在中国境内都能找到对应的供应商,而且这些供应商不仅能保证产品质量,还能控制成本和交货时间。美企在中国设厂,能够就近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
如果它们撤走,想在其他国家重新搭建这样完整的产业链,不仅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比如东南亚一些国家,虽然劳动力成本较低,但产业链不完善,很多零部件都需要从中国进口,这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交货周期也难以保证。
还有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这么多年来,不少美企通过在中国市场的长期运营,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口碑。就像可口可乐、麦当劳,几乎成了很多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苹果手机更是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用户体验,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这些品牌认可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企业持续的投入和维护。如果这些美企撤走,再想在其他市场建立起同样高的品牌认可度,难度极大。
其他市场的消费者有自己固有的消费习惯和品牌偏好,想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接受一个外来品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
可能有人会说,还有印度、巴西这些新兴市场呢?但仔细想想,这些市场虽然有潜力,但和中国市场比起来,差距还很大。印度市场虽然人口众多,但贫富差距大,消费能力参差不齐,而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环境也相对复杂。
巴西市场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政策稳定性也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让美企在进入这些市场时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说到底,关税战下,美企撤走看似只是损失 6000 亿美元销售额,但实际上失去的是一个体量巨大、产业链完善、消费者认可度高的黄金市场。这笔账,不管怎么算,美企都亏大了。
大家不妨也来聊聊,你觉得如果这些美企撤走,它们能顺利找到下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市场吗?或者你身边有哪些美企产品,要是撤了会影响你的生活呢?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