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会议公报发布,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了十五五社会发展目标首要位置。

公布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受惠政策之一的半导体,今天全线走强,AI芯片龙头寒武纪大涨超过8%,股价超过贵州茅台,登顶A股股价之王。

半导体设备ETF易方达(159558)涨4.72%,科创板50ETF(588080)涨4.42%。

尽管近期市场热点一直轮动,但迎来政策强心针的大科技板块,再次成为市场C位,特别是国产替代概念。


01

需求一直很旺


年初至今,A股半导体板块累计涨幅超50%。

能够有这样的涨幅,源于全球的新兴产业背景,尤其是AI科技的带动,芯片半导体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 (WST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6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9.7%。今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9%至3460 亿美元,其中逻辑芯片增长37%,存储芯片增长20%,传感器增长 16%。

WSTS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280亿美元,同比增长15.4%;2026年则有望达到8000亿美元,同比增长 9.9%。

因为AI基建开支一直维持高位,半导体的需求一直很热,谷歌、微软、亚马逊、Meta、OpenAI等科技巨头正密集加码AI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合计资本开支预计超3600亿美元。

其中,存储芯片市场目前正迎来涨价潮。

全球两大存储芯片巨头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提价,包括DRAM和NAND在内存储产品价格将上调高达30%,以顺应AI驱动的存储芯片需求激增趋势。

最新的政策支持方面,10月21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算力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 版)》(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的意见。

其中提出,到 2027 年,围绕基础通用、算力设施、算力设备、算网融合、算力互联、算力平台、算力应用、算力安全、绿色低碳等方面制修订 50 项以上标准,有效推动算力标准体系建设。

可以预计,《意见稿》落地短期将加速算力资源 “全国一盘棋” 布局,打破行业与区域壁垒,提升算力利用效率;中长期则助力国产算力生态构建,推动芯片、封装、散热等核心环节国产化率提升,同时为我国参与国际算力标准制定、抢占全球数字经济话语权创造条件。

征求意见预计于11月20日结束,2026 年有望进入标准密集出台期,叠加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提速,算力基础设施投资将保持高景气,液冷技术渗透率、国产芯片适配率等关键指标有望持续改善。

从资金流向层面看,半导体的热度持续处在高位。

其中,半导体设备ETF易方达(159558)近20日资金净流入额10.84亿元;半导体占比较大的科创板50ETF(588080),近10日也获得超10.5亿元资金净买入,最新规模721.6亿元。

预期是打满了,那业绩兑现方面,国产半导体又交出了怎么样的一个成绩表呢?


02

业绩兑现了吗?


以2025年中报数据为例,行业整体业绩显著提升,龙头公司表现尤为突出。

具体为,A股半导体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5.54%,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32.41%。

其中,半导体设备板块营收达389.23亿元,同比增长30.86%,龙头北方华创营收同比增长28%。

数字芯片板块营收871.29亿元,同比增长24.72%,AI芯片龙头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4347.8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8亿元,扭亏为盈;海光信息实现营业收入54.64亿元,同比增长45.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1亿元,同比增长40.78%;

代工方面,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9.8%,其55nm和40nm特色工艺平台产能持续满载;华虹半导体业绩同样强劲,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毛利率回升至10.1%,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大幅提升112.1%,显示其盈利能力快速恢复。

如今,正值2025年三季报的密集披露期,从已公布的业绩预告和报告来看,半导体行业的多个细分领域景气度持续回升,业绩增长确定性强。

从具体公司表现来看,AI算力芯片领域的业绩最为耀眼,其中寒武纪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6.07亿元,同比暴增2386.38%;净利润16.05亿元;海光信息前三季度营收94.90亿元,同比增长54.65%;净利润19.61亿元,同比增长28.56%;

在半导体设备领域,长川科技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为8.27亿元至8.7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31.39%至145.38%;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端侧AI芯片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多家芯片设计公司在业绩预告中提及端侧AI市场的快速发展。泰凌微透露其端侧AI芯片出货超预期,收入同比增长约30%;炬芯科技则表示其端侧AI处理器芯片相关销售收入实现了数倍增长。


03

驱动因素能够持续?


亮眼的增长业绩,主要由需求端回暖与供给端技术突破共同推动。

需求端方面,AI算力需求仍是核心引擎。

2025年,中国AI算力芯片市场规模同比增长预计超过90%,带动云端训练与推理芯片需求爆发。与此同时,AI应用正加速向终端侧渗透,AI手机、AI PC、AIoT设备等新兴品类在2025年迎来规模化放量,为相关芯片设计公司开辟了全新市场空间。

供给端方面,国产替代从“可用”向“好用”阶段迈进。

成熟制程的整体自给率已达到约70%,在电源管理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等特定领域,国产化率更是接近或超过80%;半导体设备领域,北方华创刻蚀、PVD等设备在国内新建晶圆产线中的份额持续提升;中微公司的CCP刻蚀设备在5nm以下技术节点的验证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技术壁垒更高的中高端芯片领域,国产替代正在加速破局。海光信息的DCU在政务云市场占据了超过40%的份额;百度昆仑芯在中国移动的集采项目中表现突出,标志着国产AI芯片正进入主流商业应用;

在数字芯片领域,以瑞芯微为代表的公司专注于端侧AI芯片,其2025年中报净利润预增185%-195%,并成功突破比亚迪供应链;

模拟芯片方面,圣邦股份作为国内少数进入华为基站供应链的厂商,产品矩阵超过5200款,年新增超500款,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拓展市场份额。

同时,流动性环境也有利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宏观层面,稳健的货币政策、全球性降息周期的开启,都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适宜的融资环境。

产业资本层面,规模高达30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已进入实质性投资阶段。与前期相比,大基金三期的投资更为聚焦,重点投向半导体制造、存储芯片、先进封装及EDA工具等仍存明显短板的“卡脖子”环节,投资策略也更为市场化。

资本市场层面,科创板与创业板继续为半导体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平台。2025年上半年,已有十余家半导体设备、材料及设计公司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超过300亿元。同时,已上市的龙头企业如韦尔股份、卓胜微等也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进行再融资,用于先进工艺研发和产能扩张,显示出市场对优质半导体公司依旧保持高度认可和信心。

当然了,经过前期的估值修复,半导体板块的整体估值水平高于市场平均,当前板块整体市盈率(PE)约为50倍,但考虑到2025年全年净利润预计增长超过40%,板块的动态市盈率将降至35倍左右。

若使用更适用于高成长板块的指标-PEG来衡量,半导体板块的整体PEG约为1.2。

这一数值表明,板块的估值水平与其成长速度基本匹配,处在相对合理的区间。


04

结语


2025年,国产半导体产业整体上处在“需求回暖、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业绩兑现”的良性循环中。

虽然当前的估值水平稍高,但在高速增长的业绩支撑下,仍然具备吸引力。

至于具体的细分方向,AI创新与国产替代是最明确的两个。

而不管是看AI还是国产替代,有一个原则是通用的,那就是始终专注于拥有技术优势、有生态壁垒、有业绩支撑的公司,如果是新公司,则需要专注于有能力实现从0到1突破的企业。

市场上也找得到一些集合了优质龙头企业的工具,如半导体主题、创新科技主题的指数基金。

其中,半导体设备ETF易方达(159558),紧密跟踪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半导体设备占比61.4%,半导体材料占比21.9%,覆盖光刻机、蚀刻机、薄膜沉积设备及硅片、光刻胶等关键环节龙头企业,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权重超30%,高度契合国产替代主线。

科创板50ETF(588080)聚焦硬科技,半导体权重占比高达66.8%,成份股包括中芯国际、海光信息、寒武纪、澜起科技、中微公司等龙头公司。

国产半导体业绩兑现了吗

科创板50ETF(588080),则是全市场跟踪科创板规模最大的ETF;涨跌幅20%,弹性大;综合费率0.2%,为投资者低成本布局科创板龙头公司提供便捷工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