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与民争利的吃相该改改了!什么年代了,还在圈镇收费?
18180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好巧不巧!就在滕王阁景区因减少门票收费而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同一天,江西景德镇一处古镇因为圈镇收门票引发村民不满上了热搜。
村民和古镇运营管理机构的冲突大到什么程度?极目新闻的报道显示,村民在各个路口设置了标识,引导游客怎么从别的路口进镇。甚至有村民表示,走别的路,如有人拦,直接报警。
连亲戚上门都要收费。进村30元,套票110。本月10日开始,村口设卡收费。有村民表示,这一做法事先未与村民充分沟通。确实,如果充分沟通,不会如此抵触。事实上,如果钱能进村民口袋,沟通的难度不大。大不了是收不收费的理念问题。村民怕的是与民争利。
理论上,圈村收费,村民受益。但实际,村民恰恰是受害者。一张门票几十元、上百元,有没有部分比例的钱落到村民口袋?天晓得。但村民能够确定的是,很多游客因为圈村收费就不来了。收费前,住宿人满客满。收费后,客栈门可罗雀。事实证明游客是在乎多付门票钱的,同时更在乎吃相。
古镇收门票,程序合法就没问题。但从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看,是逆现代文旅潮流的反向操作。是与民争利的旧的吃相问题。
江西的滕王阁都减免门票了,江西隔壁的杭州西湖20多年前就不收门票。你没看杭州穷到哪儿去。相反口袋、口碑都赚饱了。最近几天,隔壁的福建武夷山景区也宣布全年免门票了。一方面是老百姓用在旅游消费上的支出越掐越紧。另一方面是很多地方在管理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人气来了,消费就旺了。这就是把流量转化为留下来的“留量”的经济学原理。它讲的是一个景区景点可持续性盈利的生命周期,是区别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科学方法,也是以民为贵、让利于民的执政理念体现。
很多古镇、古城已经萧条了。审美疲劳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过度商业化,走完了它的生命周期。是杀鸡取卵的必然后果。游客并不排斥商业,但一定排斥过度商业化。过度商业化的氛围下,人的淳朴自然会被商业利益的极度追求而吞噬。游客的体验感、好感度就会骤然下降。这就是一张门票、一次性生意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江西景德镇这个古镇村民是担心成为过度商业化的直接受损者。他们有所抵触,是因为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本质上,是运营管理机构和原住地村民的利益之争。这些争执必然会反射到游客身上,加重游客负担,引起游客反感。所以村民用这种方式表示反对,是站在游客的消费心理去考量的,有将心比心,有人情味。他们是对资本的反感抵触。
道理很简单,所有的资本投入,都是希望赚到更多的钱。而过往很多著名的古镇古城商业运营机构,在赚到很多的钱之后,留给当地的是已经被消费殆尽的坏名声,短时间很难修复。而原住地的村民被商业化氛围推高之后,必然将成本转加给旅游消费者,必然会发生心态上的变化。最后发现,资本卷钱走人了,而留给自己的是个烂摊子,且再也回不到最初客满人满、杯满盆满的这种其乐融融的商业氛围中去了。这就是资本的杀伤力。成也可能是资本,败也是!
今天还停留在圈地收费的落后管理运营模式中,这是和各地文旅倡导的留得下客人、留得住乡愁是不协调的。游客不傻,好玩的地方多了去,免费的景点多了去。吃相难看,用脚投票。到头来,苦的还是本地老百姓。希望更多地方能够摒弃与民争利的旧的商业模式。希望当地好好协商,多多协调,同时多些指导。老百姓赚到了,才是真的赚到了。他们才是古镇古城的真正主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