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过的生物,基本都是“卷王”。植物要争阳光,动物要争食物,就连微生物都得争适合的生存环境。
历史上有没有一个时代,生物们真的不卷呢?还真的有。
躺平的时代
19世纪中期,一位加拿大学者在野外勘探的时候,在岩石上发现了一些圆形的痕迹。
当时,没有人对那个平平无奇的痕迹感兴趣,都以为那是地质领域的沉积构造,和生物没有任何关系。
上世纪初,又有人在其他地方发现了类似的痕迹,这位发现者认为这是寒武纪的某种生物。这个判断失误导致当时的学者没把他的发现当会儿事,毕竟同期化石太多了。
一直到1946年,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在埃迪卡拉地区勘探矿产。他娴熟地翻开一片岩石,以为下面等待他的会是一些和矿产资源有关的标志物。可实际上,他看到的只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图案。
和之前的发现者一样,他第一反应也觉得那些只是一些岩石风化或者水流侵蚀的痕迹。
随着发现越来越多,他渐渐地觉得不对劲儿了。和那些真正的风化痕迹比起来,他的新发现显得有点儿过于“优美”。
有的痕迹看上去就像一块指纹,但是有的很小,有的很大;有的痕迹左右对称,看上去就像一只巨大的蜈蚣;有的好像是某种蕨类植物留下的痕迹,但和已知的同类植物比起来,它们又显得更加精细和规则。
他开始怀疑自己发现的是某种当时还未知的古老生物。但沿着这个思路考虑下去,又会发现新的问题。
说那些东西是微生物留下的吧,很明显它们十分大;说是植物留下的吧,可在它们附近发现了非常浅显的移动痕迹;说它们是动物吧,又没有在它们身上发现明显的口部、消化器官等。
他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更早期的动物,便写了篇文章试图发表。可惜他的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普遍看法,大家对他的发现表示怀疑。
1958年,有一个学生找到了类似的化石,这次发现引起了一些重量级科学家的关注。在那些著名科学家的影响力加持之下,外界第一次重视起那些奇怪的发现。
人们终于想起来,多年前就有一位学者试图讨论过相关的话题。于是他们以之前那位澳大利亚学者发现印记的地名为这些奇怪的东西命名,称为“埃迪卡拉生物群”。
据分析,它们可能生活在寒武纪之前。它们的身体通常不是很硬,乍一看就像大叶子或者大圆盘。没有头尾,四肢,眼睛,嘴巴,也很少发现它们的内部脏器。
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留给今人的多是某种“印记”。由于奇特的构造,它们很难留下具体某个部分的化石。但它们生活在海里,身体会在海底的微生物垫上留下痕迹,待它们死去,细沙很快会将那些痕迹覆盖住。数亿年后,那些痕迹终于和我们见面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在其中一种代表性生物“狄更逊水母”的化石中发现了胆固醇,这是动物的标志之一,再次肯定了之前学者们的推测。
基于它“平摊”的外形,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通过体表来吸收营养。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懒洋洋地平摊在海底,就能靠身体高效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并不需要像现在的动物们一样追逐捕猎。
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和它同期的大部分邻居们也都整天懒洋洋地不爱动。少数有移动能力的邻居们,干的居然不是“捕猎”,而是去刮蹭微生物。
就当下的研究来说,还没有发现它们有很强大的防御能力,也很少主动捕猎。夸张点说,就是能闲着就闲着。和后世那些动辄发动生死战的生物们比起来,它们真的相当温和了。
温和导致灭亡?
这些温和的家伙们消失得很彻底,留存至今的只有那些印记。
有科学家分析,它们的灭绝可能和物种爆发有关。它们在悠哉的过了数千万年之后,出现了很多有嘴、牙齿、爪子和消化系统的动物,它们面对这些新的竞争者,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只能被动的成为食物。
即使运气好没有被吃掉,新诞生的那些成员也容不得它们继续躺下去。这些新成员们挖掘能力强,行动迅速,会剧烈地扰动海底的沉积物,相当于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和食物园。
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又没有掌握新的生存方式,只能在这场被迫内卷中逐渐走向了灭亡。
当然,大规模的物种消失一般也和环境变化脱不开关系。它们遍布全球的那个年代,海水可能更温暖,富含营养物质但含氧量相对比较低。
随着环境的变化,海水中的氧含量进一步上升。这固然促进了其他生物的诞生,但也间接加速了那些海中老住户的灭亡。
巨大的培养皿?
那些“海中老住户”中的大部分,都没有留下遗存至今的后代,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被认为可能是某种软体动物的祖先,但也只是某种可能性而已。
它们就像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嘎嘣”一声灭亡了,绝大部分都没有进化成其他物种。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说这事就像是某种神秘力量把地球当成一个大号的培养皿来进行育种实验,而它们是一批“失败品”。
实验的主导者没有必要再让“失败品”继续存在下去,所以培育了“新产品”。至于前面那些“失败品”,就成为了“新产品”们的饲料。
按照这个离奇说法,恐龙也是一场实验。它们当了1.6亿年“霸主”,但是始终没有进化出智慧文明,于是被那主导实验的神秘力量用天外飞星的方式灭绝了。
还有后来的一种奇虾,它们是当时的顶级掠夺者,体型可以达到两米,但最终也完全灭绝了,就像是被外来力量一夜之间灭种了似的。
但这个“实验”的说法显然是荒谬的。埃迪卡拉生物存在了数千万年,侏罗纪那些大块头们当了上亿年的霸主,对于一场实验来说,这个时间跨度未免太漫长、太低效了。
实际上,通过这些现象并不能得到地球被当做实验室的结论。各种生物的兴起和消亡都与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和生物之间的竞争息息相关,方向错了,发展不下去了,就消失了,这是一种必然结果。
强行引入一个没有证据的“外部力量”来解释生命的进程,反而使得事情变得更复杂且不合逻辑了。
结语
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发现过程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从无人注意那些有趣的发现,到逐渐引起相关领域的重视。
埃迪卡拉生物群的生存到灭亡,也可以看做一次“试错”。自从这个星球上出现生物以来,可能走了无数种发展路线,其中很多种路线都走向了终结。如今这些丰富多彩的生命,是很多随机性叠加起来创造出的一个奇迹。
参考资料:
《世界上最早的一顿饭,追溯到5.5亿年前》上观新闻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71222588574827042/?channel=&source=search_tab
《化石研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新华网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60365372230624923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揭开前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神秘面纱》中国科普网
http://www.kepu.gov.cn/expert/fengweimin/2021-05/05/content_1740830.html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