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报销完别着急走!3个补钱渠道很多人不知道,白拿实惠别浪费

不少人住院出院时,刷完医保报销完就以为事儿结了,拿着剩下的缴费单叹口气,觉得自己掏的那部分钱只能认了。其实真不是这样——医保报销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3个实实在在的“补钱渠道”,不用托关系、不用跑断腿,符合条件就能申请,不少人就是没留意,白白错过了能拿的实惠。

这些渠道不是什么“隐藏福利”,也不是临时政策,都是国家或地方明确规定的惠民措施,针对的就是大家住院后可能遇到的经济压力:比如花的钱超过一定数额、家里条件本来就不宽裕,或是有特殊病种需要长期治疗。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每一个渠道怎么用、需要啥条件,都用咱们能听懂的大白话讲清楚,看完你就知道自己能不能领、该咋领。

第一个渠道:大病保险“二次报销”——花得越多,补得越实在

先说明白,这个“大病保险”不是咱们额外买的商业保险,是跟着基本医保一起的,相当于医保的“补充”——只要你交了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新农合也算),就自动有了大病保险,不用再额外交钱。它专门针对的是“医保报销后,自己掏的钱还是不少”的情况,简单说就是“第一次报完,剩下的钱够数了,还能再报一次”。

具体咋算呢?每个地方都有个“起付线”,比如有的地方是1.5万元、有的是2万元,意思是你住院后,医保报销完,自己掏的钱(包括住院费、检查费、药费里自付的部分)超过这个起付线,超出的部分就能走大病保险再报一次,报销比例一般在60%-90%,花得越多,比例越高。

举个例子,山东的王大哥去年因为急性心梗住院,总共花了12万。职工医保先报了7万,自己掏了5万。他们当地大病保险的起付线是1.8万,那王大哥自己掏的5万里,超过1.8万的部分是3.2万,这3.2万按70%报销,又补了2.24万。算下来,原本自己要掏5万,最后只掏了2.76万,一下子少花了快一半。

最方便的是,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用自己跑着申请——出院结算的时候,医院的系统会自动算:你医保报了多少、自己掏了多少、够不够大病保险的条件,如果够,会直接跟着医保报销一起算进去,钱当场就扣减了,不用你再跑医保局提交材料。只有少数地方可能需要你出院后带身份证、病历、报销单去社区或医保服务点办一下,流程也简单,填个表、交上材料,一般10-15天钱就打到银行卡里。

别觉得“我住的院不算大病,肯定报不了”,其实大病保险的“大病”不是单指癌症、中风这些重病,而是看你“自付金额”——哪怕是肺炎、骨折这类常见病,只要医保报销后自己掏的钱超过了当地起付线,就能走这个渠道补钱。比如河南的李大姐,去年肺炎住院花了4.5万,居民医保报了2.3万,自己掏2.2万,当地起付线1.5万,超出的7000块按65%报,又补了4550块,相当于自己只花了1.7万多,压力小了不少。

第二个渠道:医疗救助——专门帮“家里条件紧”的家庭减轻负担

这个渠道针对性更强,就是帮那些“本身经济条件不好,住院后更吃力”的家庭,比如低保户、特困人员(五保户)、残疾人,或是家里有人得了重病、收入又低的家庭(也就是常说的“低收入家庭”)。它不是“报多少”,而是直接给“救助金”,有的是住院时直接减免部分费用,有的是出院后给一次性补助,不用还,也不用满足“花够多少钱”的条件,只要符合身份或家庭条件就能申请。

具体分两类人:一类是“重点救助对象”,比如低保户、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一般是一二级残疾),这类人住院时,不仅医保报销比例比普通人高(比如普通人报60%,他们能报80%),而且自己掏的钱哪怕不多,也能申请救助——比如特困人员,住院后医保、大病保险报完,剩下的钱基本能全免;低保户自己掏的钱,一般能再救助50%-80%。

湖北的张阿姨是低保户,去年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院,花了3.8万。居民医保先报了2.1万,大病保险报了4000块,自己还要掏1.3万。她去社区申请医疗救助,因为是低保户,符合条件,最后又补了9100块(按70%救助),自己只掏了3900块。张阿姨说:“本来以为要跟亲戚借钱,没想到社区帮着跑了手续,没几天钱就到账了,真是救急。”

另一类是“低收入救助对象”,比如家里人平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是因为看病花了很多钱,导致家庭收入扣掉医药费后低于低保标准。这类人虽然不是低保户,但只要能提供收入证明、医药费单据,也能申请救助,一般按自己掏的钱的30%-50%补,具体看当地政策。申请也不复杂,带着身份证、户口本、低保证(或收入证明)、住院报销单,去街道办或乡镇的政务服务大厅找“民政窗口”,填个申请表,工作人员核实后,一般1个月内就能批下来。

第三个渠道: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自己账户里的钱,能帮家人补住院费

这个渠道可能有人听说过,但很多人只知道能用来给家人拿药、打疫苗,其实住院也能用——要是家里人住院,医保报销完自己要掏的钱,能直接刷你的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来付,不用再掏现金;如果你的账户里钱比较多,甚至能帮家人覆盖大部分自付费用,相当于“用自己没花的钱,帮家人减轻负担”。

先明确规则:不是所有钱都能共用,只有你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就是职工医保每月打进去的钱,居民医保没有个人账户,所以用不了这个渠道),而且只能给配偶、父母、子女这三类直系亲属用,不能给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用。用的时候也不用转钱,只要在医保APP上把家人绑定成“共济成员”,绑定成功后,家人住院结算时,在医院刷自己的医保电子凭证,系统会自动问“要不要用共济账户的钱”,选“是”,就直接从你的账户里扣了,不用你跑现场。

北京的刘先生是上班族,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里攒了1.2万块。今年他妈妈因为膝盖手术住院,医保报销完自己要掏8000块。刘先生之前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上把妈妈绑成了共济成员,妈妈出院结算时,直接刷了刘先生账户里的6000块,自己只掏了2000块现金。刘先生说:“我自己平时看病少,账户里的钱放着也是放着,能帮我妈少掏点钱,比啥都强。”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只能用“个人账户”的钱,不能用“统筹账户”的钱(统筹账户是医保用来集体报销的钱,个人动不了);二是绑定的时候要填对家人的身份证号、医保卡号,别填错了。现在大部分地方都支持线上绑定,除了国家医保APP,当地的医保公众号、政务APP也能办,1分钟就能绑好,绑定后长期有效,下次家人再住院还能接着用。

其实这3个“补钱渠道”,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大家“住院不犯愁、花钱少揪心”——大病保险帮你解决“花得多”的问题,医疗救助帮你解决“条件差”的问题,家庭共济帮你把“闲置的钱”用在刀刃上。它们不是什么“秘密”,也不用求着谁,就是国家给老百姓的实在保障,只是很多人住院时忙着照顾病人、办手续,没心思留意这些,或是以为“手续麻烦”就没去问,最后错过了能拿的实惠。

不过各地的政策细节会有点不一样,比如大病保险的起付线、医疗救助的比例,可能每个省、甚至每个市都有小差别。你最近有没有陪家人住过院?有没有用过其中某个渠道补过钱?或者你想知道自己当地的起付线是多少、该找哪个部门申请?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情况,大家一起交流经验,别让能拿的实惠白白溜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