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近日,王健林和他执掌的万达集团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
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限制消费令,让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面临不能乘坐飞机、高铁一等座,不得在星级酒店消费的尴尬处境。
万达集团内部人士表示,“此次是由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事实上之前双方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我们也正在了解具体情况,本次或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昔日高喊“先定一个小目标赚一个亿”的商业巨头,如今连高消费都受限时,外界迫切地想知道:万达现在到底怎样了?
限高背后:债务与股权冻结的连环锁
案件流程显示,此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因此案被强制执行1.86亿元。
限高令的本质是,万达债务压力的具象化显现。
截至2025年9月,大连万达集团已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6亿元,仅8月就新增24亿元的强执标的。
更棘手的是股权冻结形成的“连环锁”。
据天眼查,目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冻结信息达47条,被冻结股权的标的企业涉及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大连万达集团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
其中,9月初一笔冻结是数额最大的一次。标的企业为上海万达网络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万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冻结股权数额超94亿元,冻结期限三年,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
图源新华社
万达为何持续出现股权冻结?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股权冻结的直接原因是债务问题,从公开司法信息看,每一次股权冻结几乎都对应一笔到期未清偿的债务,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计划等。
其进一步指出,密集冻结离不开此前的“对赌问题”。柏文喜表示,珠海万达商管Pre-IPO轮融资时,与投资人签署了对赌协议:若2023年底前不能上市,须按8%年息回购约380亿元股权。因上市未能完成,投资人启动追偿,引发了2023~2024年的第一轮密集冻结。
雪上加霜的是,融创与苏宁提起的仲裁要求合计145.41亿元股份回购款,进一步压缩了万达的腾挪空间。
“万达需要偿还债务,但其在化解债务问题时,则不得不面对如何解开股权冻结、战投落地等相互缠绕的‘连环锁’。”柏文喜指出。
资产大撤退:500亿出售48座万达广场
解开困局的钥匙,被王健林系在了资产出售上。
2025年5月,万达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核心资产处置:将北京、广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的48座万达广场打包出售,交易规模达500亿元。这已是继2024年出售26座万达广场、美国传奇影业股权后的又一轮“断腕”,距离2017年637亿元出售文旅与酒店项目的“世纪交易”已过去八年。
图源新华社
值得玩味的是合作方的选择。
腾讯与京东此次加码,既是对2018年Pre-IPO投资退出机制的重构,也暗含“以股抵债”的考量——万达通过让渡资产股权,避免直接支付现金,而互联网巨头则锁定了优质资产的潜在收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苏宁、融创因自身资金紧张选择仲裁讨债,这也折射出万达债权人阵营的分化。
截至目前,万达的资产处置已重塑商业版图:自持商业地产比重降至历史新低,轻资产运营模式逐渐清晰。
但代价同样沉重,核心商业资产流失正削弱租金收益基本盘,而战投资金能否如期到位仍存变数。
微光与隐忧:万达的“非地产”突围
在地产主业深陷泥潭时,万达电影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
2025年上半年,万达电影实现归母净利润5.36亿元,同比激增372.55%,国内直营影院以14.4%的市场份额连续十六年领跑,前100名影院中占据51席。海外业务更实现突破,澳洲Hoyts院线扭亏为盈,市场份额跃居当地第一,同步排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影片助力中国电影出海。
图源新华社
对于王健林而言,更大的考验在于平衡:既要通过资产变现缓解流动性,又不能彻底丧失核心运营能力。随着48座万达广场交易推进,万达资金压力将得到阶段性缓解,600亿战投落地预期升温,但数千亿的负债大山仍需漫长消化。
从昔日“万达所至,中心所在”的豪迈,到如今“卖卖卖”的窘迫,王健林的限高令如同行业的一面镜子。万达的现状,既是一家企业对赌失败的代价,也是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缩影。
这位71岁的企业家能否带领万达走出泥潭?答案或许还藏在资产处置的后续进展与轻资产转型的实效中。
采写:话题研究员 周中雨
【作者】 周中雨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