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加沙“黄线”酿惨剧,无辜平民罹难,停火协议能撑多久?
9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加沙,又一次被突如其来的炮火撕裂。放眼望去,地面上不少地方根本没有明确的标志,那些每隔200米就矗立着的混凝土路障,像一道道冰冷的灰色围墙,让人无所适从。
10月19日清晨,正是这道模糊不清的“黄线”,再次点燃了加沙地带新一轮的战火。以色列军方当天突然发难,声称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武装人员,通过秘密地道,袭击了正在“黄线”附近拆除边境设施的以军工程车,造成2名士兵死亡,3人重伤。
还没等哈马斯方面作出任何回应,以军的战机和坦克就已雷霆出击,加沙南部拉法地区瞬间被密集的炮火笼罩。
加沙卫生部很快便传来了令人心碎的噩耗:45人死亡,70多人受伤。更让人痛心的是,死者中包括12名妇女和5名儿童,甚至还有3名正在现场采访的记者也不幸遇难。
以军当晚公布的视频显示,他们的战机精准打击了长达6公里的地下隧道和武器仓库。然而,在饱受战火蹂躏的平民眼中,所谓的“精准”,不过是毫无预警的灾难罢了。即便以军当晚便宣布“恢复停火”,但加沙南部的爆炸声,却依然响彻了整整一夜,撕裂着这个本就千疮百孔的夜晚。
战火燃起数小时后,哈马斯通过红十字会,向以色列移交了一具人质遗体。这已是自10月13日双方启动人质交换机制以来,移交的第9具遗体,死者是3个月前被绑架的以色列平民。以色列方面声称,还有15具人质遗体埋在废墟中无法挖掘。
哈马斯则表示,需要国际社会提供专业的设备,才能进行搜救工作。作为回应,以色列在20日恢复了人道主义援助,40辆载有食品和药品的卡车,从纳哈勒奥兹口岸入境。但加沙与埃及相连的拉法口岸,依然紧闭,禁止通行。
然而,这点援助,对于深陷绝境的加沙民众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加沙每天至少需要600辆卡车的物资,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而停火协议生效以来,每天平均只运送了280辆。加沙北部的面包店经常断货,医院里的急救药品也已所剩无几。
为了挽救这摇摇欲坠的停火协议,美国的外交团队紧急介入。10月20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维特科夫和中东问题特使库什纳,直奔特拉维夫,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闭门会谈。
他们试图推动一个所谓的“二十步计划”,设想让以色列逐步撤军,哈马斯先解除一部分武装,然后再建立一个临时机构管理加沙。可双方各不相让,谈了半天,依然未能达成共识。副总统万斯甚至为此特意调整了行程,计划在22日亲自前往以色列施压。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公开放话,声称哈马斯内部的“激进分子”应当为冲突负责,暗示哈马斯领导层无法有效管控其下属。但他也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派遣地面部队介入。”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在劝和,却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那条引发冲突的“黄线”,至今仍然是一笔糊涂账。以军声称他们划定了边界,设置了标识杆,但在加沙人的眼中,这不过是一片充满不确定性的“灰色地带”。国际媒体的分析更是直截了当:这根本就是一个随时可能被引爆的隐患。
10月20日当天,以军再次宣称有武装分子越过“黄线”开火,并派无人机击毙了2人。而巴勒斯坦方面则指出,有2名平民在加沙城东部被以军打死。停火协议生效仅仅9天,双方就在这种来回拉扯中不断消耗着彼此的信任。
一边是哈马斯移交遗体,以换取短暂的喘息;一边是以军空袭后又送援助,试图示好;一边是美国高官扎堆调停。然而,最核心的边界问题并未解决,最基本的物资需求也未能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脆弱的停火协议,注定难以长久。
对于加沙和以色列的普通民众来说,那些复杂的外交谈判、那些宏大的军事计划,都显得太过遥远。他们所渴望的,仅仅是一条清晰的边界,一顿安稳的饭,以及不再被炮火打断的茶时光。
可是,这条“黄线”,究竟何时才能不再淌血?谁也说不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