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9 月,随着气温逐渐回落,自然界中的蛇类为储备过冬所需能量,开始进入频繁外出活动的高峰期,这也使得人类生活区域与蛇类活动范围的重叠概率大幅增加,进而可能引发意外相遇事件。2025 年 9 月 3 日晚,安徽六安金寨县一位村民家中,就上演了这样一幕令人心惊的场景 —— 一条体长约 1.5 米、通体呈现蓝绿色的 “怪蛇” 悄然现身楼梯角落,其独特的外观与潜在的威胁,让在场的村民既紧张又恐惧。村民将这段惊险的相遇过程拍摄成视频发布至社交平台后,迅速引发全网关注,网友们纷纷围绕 “蛇的种类”“是否有毒”“该如何应对” 等问题展开讨论。9 月 4 日,合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介入调查,最终鉴定这条 “怪蛇” 为灰腹绿锦蛇。专家明确表示,该蛇虽不含毒性,但性格较为凶猛,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主动发起攻击。这一结论既解答了公众的疑惑,也为居民在蛇类活跃期的安全防护提供了重要指引。

惊魂夜遇:蓝绿怪蛇现身楼梯,村民紧急拍摄求助

2025 年 9 月 3 日晚 8 点半左右,安徽六安金寨县的村民周先生(化名)一家,正处于饭后的休闲时光。客厅里的电视播放着热门的电视剧,周先生坐在沙发上翻看手机新闻,妻子李女士(化名)在厨房收拾碗筷,两个孩子则在客厅地毯上玩耍,整个家庭氛围温馨而平和。

大约 20 分钟后,李女士收拾完厨房,想起二楼卧室的衣柜里还放着需要叠好的衣物,便起身准备上楼整理。她穿着拖鞋,沿着客厅与楼梯之间的走廊缓步走向楼梯口,刚踏上第一级台阶,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楼梯转角的平台处,有一个蓝绿色的物体在缓慢移动。

起初,李女士以为是孩子不小心丢在那里的玩具,便下意识地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可下一秒,那个蓝绿色的物体突然动了一下 —— 它的身体呈现出 “S” 形的蠕动轨迹,头部还微微向上抬起,隐约能看到细小的眼睛和分叉的舌头。“啊!有蛇!” 这一发现让李女士瞬间浑身汗毛倒竖,尖叫声划破了客厅的宁静。

安徽一村民家出现1.5米蓝绿怪蛇,专家回应:是一条灰腹绿锦蛇,无毒,但受到刺激会主动攻击人类

听到妻子的呼喊,周先生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快步冲向楼梯口。他顺着李女士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条蓝绿色的蛇正趴在楼梯转角的平台边缘,蛇身紧贴着深棕色的木质楼梯扶手阴影处,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条蛇的身体粗细与成年人的手臂相近,头部呈椭圆形,从头部到尾部完全拉伸开来后,周先生凭借日常对长度的判断,估算其体长约有 1.5 米。蛇的鳞片在客厅天花板吊灯的照射下,泛着一层淡淡的蓝绿色光泽,尤其是在光线较弱的阴影区域,这种颜色显得格外 “怪异”,与常见蛇类的外观截然不同。

此时,两个孩子也被尖叫声吸引,好奇地跑到楼梯口想要查看情况。周先生担心蛇会突然发起攻击,赶紧伸出手将孩子拉到自己身后,用身体挡住他们:“别过来,危险!离远一点!” 他一边安抚受惊的家人,一边慢慢向后退到客厅沙发旁,同时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打开拍摄功能。

周先生没有贸然靠近蛇,而是站在距离楼梯口约 3 米远的位置,将手机镜头对准那条蓝绿色的蛇,缓慢调整角度拍摄视频。他的手微微有些颤抖,既要确保能清晰拍到蛇的外观特征,方便后续向专业人士求助,又要时刻留意蛇的动向,防止其突然冲向人群。视频中,能清晰看到蛇缓慢地在楼梯平台上爬行,偶尔停下来吐一下分叉的舌头,似乎在感知周围的环境,丝毫没有察觉到人类的注视。

拍摄完视频后,周先生赶紧带着家人退到客厅的另一侧,远离楼梯区域,并迅速关闭了通往二楼的房门,防止蛇爬进其他房间。随后,他将拍摄到的视频发布到当地的村民微信群和社交平台上,配文写道:“家里楼梯上突然出现一条 1.5 米长的蓝绿蛇,看着很吓人,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蛇?有没有毒?该怎么处理?”

安徽一村民家出现1.5米蓝绿怪蛇,专家回应:是一条灰腹绿锦蛇,无毒,但受到刺激会主动攻击人类


这段视频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网友们纷纷留言讨论。有人表示 “这种颜色的蛇很少见,看着就很危险”,也有人猜测 “可能是有毒的毒蛇,赶紧报警找消防来处理”,还有当地村民分享自己过往遇到蛇的经历,建议周先生 “不要惊动蛇,等待专业人员来处理”。

专家鉴定:确认是灰腹绿锦蛇,蓝绿色因光线与蜕皮导致

9 月 4 日上午,随着视频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当地媒体大皖新闻的记者也关注到了这一事件。为了解答公众的疑惑,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合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虞磊 —— 他长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工作,对安徽省内的蛇类物种有着深入的了解。

记者将周先生拍摄的视频和蛇的外观特征详细告知虞磊,并询问其对蛇类种类的判断。虞磊在仔细观看视频、分析蛇的体型、颜色、鳞片形态等特征后,很快给出了鉴定结果:“视频中的这条蛇,是灰腹绿锦蛇,属于游蛇科锦蛇属的一种无毒蛇类,在安徽的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在金寨县,这种蛇其实是比较常见的本土物种。”

对于网友关注的 “蛇为何呈现蓝绿色” 这一疑问,虞磊给出了科学的解释:“灰腹绿锦蛇的正常体色其实是青绿色,这种颜色能让它们在林地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保护色,便于隐藏自己捕捉猎物和躲避天敌。视频中蛇呈现出蓝绿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拍摄时处于夜晚,客厅的灯光属于暖黄色调,光线照射在青绿色的蛇鳞上,会产生一定的颜色失真,导致视觉上呈现出蓝绿色;二是这条蛇可能正处于蜕皮前期,蛇鳞表面的角质层开始脱落,会让体色变得比平时更浅、更亮,进一步加重了颜色的视觉偏差。”

虞磊进一步介绍了灰腹绿锦蛇的生活习性:“这种蛇主要栖息在林地、灌木丛和山区村落附近的环境中,它们擅长攀爬,较长的体型能帮助它们在树枝间灵活缠绕活动,方便捕捉鸟类、蛙类、蜥蜴以及鼠类等小型动物作为食物。从生态角度来说,灰腹绿锦蛇对控制农田和林地中的鼠类数量有一定帮助,属于对生态环境有益的物种。”

同时,虞磊特别提到,虽然灰腹绿锦蛇是无毒蛇类,但其性格与常见的温顺蛇类不同:“这种蛇的性情比较凶猛,领地意识较强,当它们感受到威胁,比如被人类捕捉、触碰,或者处于陌生环境中受到惊吓时,会主动发起攻击。它们攻击时会迅速张开嘴巴,用牙齿咬伤对方,虽然没有毒液,但咬伤后可能会造成伤口感染,而且其牙齿较为锋利,可能会导致较深的伤口,给人体带来伤害。”

此外,虞磊还补充说明,灰腹绿锦蛇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 “三有” 保护动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私自捕捉、伤害、买卖这种蛇类属于违法行为,一旦发现,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蛇类活跃期:专家提醒谨慎应对,切勿盲目处理

结合此次事件,虞磊针对当前蛇类活跃期的安全防护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建议。他表示,每年 9 月至 10 月,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期:“随着气温下降,蛇类需要在冬眠前大量捕食,积累足够的能量,因此会比平时更加频繁地外出活动,活动范围也会扩大,容易进入人类的居住区域,比如村民家中的院子、楼梯间、仓库等地方,增加了与人类相遇的概率。”

针对居民在家中或生活区域发现蛇类该如何应对,虞磊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蛇类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会发起反击。发现蛇后,应立即远离蛇的活动区域,避免靠近、挑衅或试图捕捉蛇,防止被蛇咬伤。其次,要迅速将家中的老人、小孩和宠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关闭通往蛇所在区域的门窗,防止蛇爬进其他房间,扩大活动范围。最后,应及时拨打当地消防部门或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的电话,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由专业人士使用专用工具将蛇捕捉后,带到合适的野外环境中放生,切勿自行使用棍棒击打、喷洒杀虫剂等方式处理,以免激怒蛇或对蛇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自身受到攻击。”

虞磊还特别提醒农村地区的居民,要做好日常的防蛇措施:“一是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及时清理院子里的杂草、乱石堆、废弃物品等,减少蛇类的藏身之处;二是要定期检查房屋的门窗、墙壁缝隙等,及时修补破损的地方,防止蛇通过缝隙进入室内;三是在夜间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手电筒等照明工具,注意观察路面和周围环境,避免踩到蛇类;四是如果需要在农田、林地等蛇类活跃区域劳作,应穿着长袖衣物和高帮鞋子,做好身体防护。”

对于被蛇咬伤后的紧急处理,虞磊也给出了科学的方法:“如果不慎被蛇咬伤,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毒液(如果是毒蛇)在体内扩散更快。其次,要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尽可能清除伤口表面的毒液,并用干净的布条或绷带在伤口上方(靠近心脏的一端)轻轻绑扎,减缓毒液扩散速度,但要注意每隔 15-20 分钟松开一次,避免组织坏死。最后,要尽快前往附近有条件救治蛇咬伤的医院,告知医生蛇的外观特征,以便医生能快速判断蛇的种类,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后续进展:消防人员上门处置,蛇类被放生野外

9 月 4 日中午,在周先生报警并联系当地消防部门后,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的工作人员迅速赶到周先生家中。消防人员携带了专业的捕蛇工具,包括捕蛇钳、蛇皮袋等,在周先生的指引下,来到楼梯口查看蛇的位置。

此时,那条灰腹绿锦蛇仍趴在楼梯转角的平台上,似乎因为环境陌生而保持静止状态。消防人员首先确认了蛇的位置和状态,然后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消防员手持捕蛇钳,缓慢靠近蛇身。在距离蛇约 1 米远的位置,消防员迅速伸出捕蛇钳,精准夹住蛇的头部后方位置,防止其张口咬人。被夹住头部后,蛇的身体开始剧烈扭动,试图挣脱捕蛇钳的束缚,但消防员牢牢控制住捕蛇钳,不让其有挣扎的空间。

随后,另一名消防员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蛇皮袋,将袋口对准蛇的身体。控制捕蛇钳的消防员缓慢调整角度,将蛇的身体放入蛇皮袋中,待蛇的整个身体都进入袋内后,迅速收紧袋口并扎紧,防止蛇从袋中逃脱。整个捕蛇过程仅用了不到 5 分钟,专业的操作既确保了人员安全,也没有对蛇造成伤害。

捕蛇结束后,消防人员还对周先生家中的楼梯间、厨房、卫生间等容易藏蛇的区域进行了检查,确认没有其他蛇类存在。同时,消防人员再次向周先生及其家人普及了防蛇知识和遇到蛇类后的应对方法,提醒他们后续要注意保持家中环境整洁,做好防蛇措施。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