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中,《志愿军:浴血和平》以亮眼的成绩成为票房冠军。这是《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导演陈凯歌带领主创团队用5年的时间精心雕琢的作品。总台央视记者近日专访《志愿军:浴血和平》导演陈凯歌和主演团队,为我们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

总台专访电影《志愿军》主创团队

精心雕琢 着力刻画“最可爱的人”

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要在战场上顶住强敌的炮火压制,还要与美方展开一场异常复杂的谈判。整个故事围绕“边打边谈”这一全新战局展开,试图以战争为表,谈判为里,讲述中国军队如何在极端的对抗中,通过智慧和韧性实现和平。

《志愿军:浴血和平》导演 陈凯歌:它可以说在谈判深处,闪烁着中国智慧的这种光芒。

总台专访电影《志愿军》主创团队

一部战争电影如何既打动人心,又避免落入俗套?《志愿军:浴血和平》为我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历史答卷。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将历史的厚重层层剥开,那么电影的后半部分,则通过一个惊天反转,再度引爆矛盾。一条看似平静的山路,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身体铺出了一条血火丝带。一封家书、一张照片,饱含着回家的希望。红石子与白石子的拼接,象征战争与和平的终极对抗。普通人与士兵的界限模糊,那些小人物的微笑、愤怒与泪水,成为影片最后推动矛盾高潮的重要基石。

总台专访电影《志愿军》主创团队

《志愿军:浴血和平》导演 陈凯歌:我热衷于写人物,当你把所有这些人物都想明白了,把它组织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看到整个故事,他那种生动鲜活的气质才出现。我觉得做这项工作是重要的,记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世纪50年代初出国作战,那么多的牺牲就是为了让这个国家能够长期生活在和平之中,他们的贡献、功勋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小人物”视角切入 用朴素情感直击心底

不同于常规的战争叙事,《志愿军:浴血和平》选择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将镜头对准那些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普通人,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志愿军:浴血和平》不仅聚焦激烈的前线战斗,更将镜头对准那些尘封在历史角落的普通人,用最朴素的情感直击观众心底,向我们展示了战争背后那些“无名的牺牲者”。其中宋佳饰演的翻译官林月明,在国际谈判桌上,挺拔的坐姿,坚毅的眼神,掷地有声的谈吐,带着不容撼动的强大气场。面对美方翻译官要换座的无理要求,她用硬气且专业的高谈判技巧冷静化解,完全还原了无声战场上的女战士形象。

总台专访电影《志愿军》主创团队

《志愿军:浴血和平》主演 宋佳:首先她是一个知识女性,但是她又是一个革命者,是一个坚定的战士。她有女性的温柔、力量。她是一个很丰富、很复杂的角色。她对于和平的那种热望和信念感,直到最后,她也要看到停战协议签署那一刻。

总台专访电影《志愿军》主创团队

演员彭昱畅饰演的中立区中方军事警察姚庆祥,在执勤期间遭遇敌特分子袭击,被子弹击穿头颅。为捍卫和平,他严守中立区不开枪的协议,以牺牲生命维护谈判大局。

总台专访电影《志愿军》主创团队

《志愿军:浴血和平》主演 彭昱畅:我希望大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忘掉彭昱畅,记住姚排长的故事,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诠释,让大家记住这段历史。

总台专访电影《志愿军》主创团队

《志愿军:浴血和平》主演 陈飞宇:在前期的筹备阶段,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功课,关于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以及对于自己人物的塑造,我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民的意义,以及对于我们今天拥有美好生活的意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