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预感,中国外贸不会再回头了!不是因为美国市场不够大,也不是因为关税高到完全无法承受,而是因为信任断了。   美国关税政策朝令夕改,今天取消,明天可能再加回来,企业受不了这种反复折腾。   自从2018年起美国就开始拿关税当玩具,先是对340亿、160亿美元中国商品抡起25%的关税大棒,接着2000亿美元商品从10%涨到25%,2019年又给剩下3000亿美元商品加了15%的税。   好不容易2020年中美签了第一阶段协议暂停升级,大家以为能喘口气,结果2024年9月突然给输美电动车加100%关税,太阳能电池50%,钢铁铝这些老靶子再添25%。   2025年更离谱,2月加10%,3月借芬太尼问题再加10%,4月搞“对等关税”直接干到34%,个别商品累计关税都飙到245%,这哪是政策调整,简直是看心情定价。   江苏有家做电动车配件的企业最有发言权,2024年初听说美国要取消电动车零部件关税,立马贷款8000万扩产,新生产线刚投产,9月就撞上100%关税加征,这批货过去直接亏本,堆在仓库里的5000套配件变成1.2亿的库存,老板愁得头发都白了。   这种例子不是个例,2019年美方刚承诺不加新关税,中企立马签了1400万吨大豆采购协议,结果一个月就翻脸要加税,企业只能紧急暂停采购。   之前装船的227万吨大豆差点砸在手里,违约金都赔了几百万。企业不是算命的,哪算得准美国关税的“变脸速度”。   更要命的是这种反复带来的隐性成本,浙江一家电子厂为了应对关税波动,只能同时备两套供应链,一套供美一套供其他市场,光是仓储和物流成本就比同行高18%。   2025年4月美国突然宣布对关键矿物加税,这家厂刚从美国采购的1000吨原料还在海上,到港就得多交25%的税,一下子亏了300万。   高盛的数据早算过,美国企业承担的关税成本从64%降到22%,剩下的要么转嫁给消费者,要么就得从合作方身上压,中企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利润本来就薄,经不住这么折腾。   信任这东西碎了就拼不回去,2017年中国对美出口占外贸总额19%,到2024年直接跌到12%,同期对东盟出口占比涨到15%,不是美国市场不香了,是实在折腾不起。   广东做家具出口的老板说得实在,东盟关税稳定,签了自贸协定后税率常年维持在5%以下,不像美国今天25%明天34%,算不清成本根本不敢接单。   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对美出口下降8.3%,但对中东、拉美出口分别涨了12.6%和9.8%,企业用脚投票,谁愿意跟个“朝令夕改”的伙伴做生意。   美国自己都把关税玩成了“财政提款机”,2022年关税收入比2017年涨了188.7%,突破999亿美元,可这钱全是从企业和消费者身上刮的。耶鲁大学算过,2025年美国家庭平均要多花2400美元,服装鞋类涨价38%到40%,但中企可没义务陪美国填财政窟窿。   有个做服装出口的企业试过扛关税,2025年2月加税后咬牙接单,结果3月又加10%,这批货直接亏了200万,之后干脆把美国客户推给了越南代工厂,自己专心做欧洲市场,虽说利润少点,但至少睡得踏实。   那些还抱着“等美国政策稳定”幻想的企业早就被现实教育了,2025年5月美国刚宣布暂停部分商品关税,立马有企业追加2000万美元订单,结果6月国会又吵着要恢复,这批货差点卡在海关。   商务部的调查显示,83%的外贸企业认为对美贸易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决策”,72%的企业明确表示不会再扩大对美投资,大家宁愿去印尼建产业园,去巴西开分公司,也不想在美国关税的“过山车”上赌前程。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