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现在的投诉已经这么可怕了?鲁迅夹着香烟的那幅著名的画、著名的墙,也被投诉了,理由是,有引导“室外人群聚集处吸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会误导青少年”,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将吸烟图改为右手握拳的图案。
不得不说,投诉人这警觉性真的高,认知作战的水平也很高。她挑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对历史真实的认知,高屋建瓴地论述了这幅画的危害性。她能从原画是鲁迅先生在自己家里抽烟,找到画作改为户外抽烟的不同点,找到违反现行法规的投诉点,进而找到产生不良引导的道德制高点,然后连续两次投诉,让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不知如何回应是好。紧接着,媒体跟着逼进,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回复称,已反馈给领导了,领导说知道投诉这件事,现在已经在处理了。
真要像投诉人建议的,把墙画改为右手握拳的画,我个人觉得这种处理还是不处理的好。法理上,投诉的理由貌似站得住。但拿今天的法规去审度历史、丈量尺度,那今天很多的历史都不能拿出来示人。包括电影和真实纪录画面中的伟人吸烟、敬酒等等。大卫和维纳斯的雕塑和画面,也应该禁止出现在中国人所能看得见的传播视线之内。甚至连李白的《将进酒》都得改,改成“将进水”。所以我把这类投诉比作是一场认知作战,是和大众认知的一场挑战。如果这样挑战就成功,那我们这个社会的认知线将不会是提升,而是被拉低。这是比投诉本身更可怕的一件事。
可怕的是,网上已经有人在讨论“鲁迅夹烟换成什么好”了。这就是这个社会当中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的一部分人,一种社会现象。
这幅画,和鲁迅先生本人一样,不是绝对完美。一垛白墙、简单勾勒。它去除原画室内背景的本意,不是改变真实,更不是误导人们可以在人群聚集的户外可以吸烟,而是在原画基础上,勾勒出鲁迅先生这个人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先生当年烟不离手这一连他本人都非常煎熬的坏习惯。
而对鲁迅先生稍微有点了解,都不至于忽视他的精神和灵魂,而放大他的吸烟习惯。不至于不被他的民族魂所感染,而被他的吸烟动作所误导。鲁迅的精神价值巨大,分享、学习都来不及,为什么做惊人发现状,放大他夹烟的这个点?是真的与众不同吗?不见得。
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兼听各种有益的表达。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包容性。但包容不是有投诉,必改正,尤其必须按投诉人的意见去改正。如果真把鲁迅先生“夹烟的手”改为“紧握的拳”,我个人就会有一种纯粹为了政治正确的造作感,有一种纯粹为了息事宁人的屈就感,就会有做个反投诉、它改回来的冲动感。为什么?你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你迁就不了所有人。
这幅画、这个人,可贵的是他的精神,可惜的是他当时的生命健康状况。这些留下来的真实画面,是那个时代一个新青年的真实写照。他真实而珍贵之处就在于,他站在民族的高度思考这个社会,是希望用自己的思考和笔触,表达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敌斗争态度,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而不是夹烟动作。所以我觉得这种投诉本身,和鲁迅先生站的是真伪道德的两个不同高地。是异于普通大众精神传播联想的曲意联想、曲意解读、曲意迎奉,它和恶意只有一步之遥。
这幅墙画,不是新绘之作,它已是打卡鲁迅先生的的标志性画作。这个社会的户外吸烟现象,并不是因为这幅画的存在而突然增加了,相反是随着禁烟法规的出台,越来越少了。如果还有存在,那也不是鲁迅先生和这幅画所造成的。就像现在还有人过量饮酒,还有人酒后驾驶,不是李白和《将进酒》这首诗所造成的一样。按照投诉人思维,这些要么禁、要么改,改成“将进水”?我们还没无聊到这个程度?
我们不要,鲁迅夹烟没有误导青少年,反而因这样的投诉而迁就,误导青少年无视主流价值、无视正向传导,反而在反映真实的宏大叙事中,放大细节,故意找茬,寻找存在感。这件事,我同意很多网友的建议——标识一句“吸烟有害健康”就可以了。以示对历史的尊重,健康教育的尊重。个人观点,供仅商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