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生花

近日,国庆假期的惠州海滨,一顿炒蛏子配螃蟹的晚餐,以661元的账单和400元的退款画上仓促句号。当游客杨先生删除投诉视频时,这场冲上热搜的“海鲜刺客”争议看似平息,但留给市场的拷问远未终结。

事件陷入罗生门则耐人寻味:消费者控诉商家“问价不说,先吃再算”,剥夺了其知情权;商家则强调“明码标价,实收更低”,螃蟹按188元/斤结算已低于288元的标价。400元的退款额度,既非商家承认违规的明证,也非消费者认可价格的信号,更像一场为平息舆情的折中。而网友的集体“鉴菜”更戳破关键疑点——3斤蛏子、2.4斤螃蟹的份量,与视频中菜品呈现严重不符,资深食客估算实际价值不足200元。这种份量争议,恰是海鲜消费投诉中占比较高的核心矛盾。

海鲜餐争议该追问的不止价格

比单次纠纷更值得警惕的,是旅游餐饮中潜藏的“套路惯性”。从青岛38元大虾事件到三亚海鲜调包,宰客手段从直白涨价升级为“重量虚标”“品类混淆”的隐蔽操作。商家口中“租金高、进价贵”的成本说辞,不能成为规避监管的挡箭牌。三亚某海鲜店因偷换死海鲜被罚50万的案例早已证明,成本压力绝非法外之地。更令人不安的是,当消费者求助监管时,涉事地市场监管所的电话却无人接听,与街道办“协调处理”的回应形成尴尬对照。

400元退款或许能终结个案,但无法根治行业沉疴。广东推行的“溯源公平秤”值得借鉴,为解决消费争议提供了不错的思路,但要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配套更多细化措施:海鲜称重需全程录像、价格公示须同步标注品级、市场监管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正如三亚对作弊商户的重罚所示,唯有“违法成本高于获利”,才能遏制侥幸心理。

海鲜餐争议该追问的不止价格

旅游消费的信任基石,从来不是事后退款能修补的。当人们满怀期待踏上国庆旅途,他们期待的不仅是风景,更是明码实价的安心。惠州海鲜餐争议的真正落幕,当是监管部门拿出份量核查的权威结论,让“明码标价”不再是商家单方面的说法,而是消费者看得见、信得过的保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