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武汉武昌区法院突然闹出了点小动静。人们都盯着这场官司,因为原告是著名的红色牧师董健吾的后人,被告竟然是毛主席的儿媳刘思齐。这种组合还挺稀罕!说的是笔录上的一段话,刘思齐在一次公开演讲里不经意提到,毛岸英兄弟在上海的“流浪”经历,跟三毛有一拼。除了没给资本家当干儿子和偷东西之外,上海那几年像一张被扯开的破网,能想到的苦日子他们几乎都尝了。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董健吾的儿子们看完这个表述,心里不是个滋味。都知道董健吾曾冒着命危险带着毛岸英兄弟过日子,一路操心,他们怎么就成了没被照应的?他们提出的诉求不过分:公开道歉,赔点损失。可最后两家私下和解,把风波压了下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但是,这些裂痕真能一笔勾销吗?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有个问题绕过去了:毛岸英兄弟到底在上海过得怎样?谁在帮他们,董健吾有多大作用,事实和讲述到底差在哪里?这里面的人情世故,远比一场官司复杂。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1930年,杨开慧因叛徒出卖被捕。毛岸英才八岁,也一起落网。很快党组织费尽周折把孩子救出来,送回了外婆家。他们那个小家,顷刻成了薄冰之地。第二年,局势更糟。外婆和舅妈帮着悄悄把毛岸英兄弟送到上海,一度住在叔叔毛泽民那里。后来被转去了一家叫大同幼稚园的地方。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这个幼稚园本事不小。董健吾,园长,一个有着牧师头衔的地下工作者,说白了是靠周恩来信任拿下这个摊子的。法租界里,这地方专门收革命子女,是革命互济会出钱支持的。董健吾在上海的人脉不少,宋子文、宋庆龄都和他有交集。为了保证这里的安全,董健吾不仅请宋庆龄题字,还拉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来写园名,算得上是各种势力牵线的产物。那时候,大同幼稚园里三十多位革命后代,除了毛岸英兄弟,还有蔡和森、恽代英、彭湃、李立三这些烈士的孩子,很有点“小联合国”的意思。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这幼稚园没撑多久,麻烦接二连三。毛岸龙因病走了,紧接着顾顺章叛变,上海地下党成了“一锅粥”。董健吾决定关掉幼稚园。他把能安置的孩子都分散带走,毛岸英兄弟直接带回了家,化名杨永福、杨永寿。有一件事很奇怪:毛岸英兄弟在董健吾家住了两年——有人说过得安稳,也有人说不是事事都顺遂。董健吾的原配妻子的态度转冷,甚至最后背着他把两个孩子赶出了家门。这事要往回推算,谁能理得清楚?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有消息称这段日子中央的资助断了,董健吾家里揭不开锅。连饭都吃不上,还能顾得了两个不是亲生的孩子么?董健吾得知这事气到拍桌子,骂了妻子一通,干脆离了婚。等他反应过来,兄弟俩早已在上海街头流浪。捡垃圾、要饭、卖苦力,什么都做。和三毛有啥本质区别?眼下细想,和演讲里说的流浪五年不太一样,实际上不过两年不到。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话得说回来,董健吾并非坐视不理。他一边自责,一边四处找孩子,还请中央特科帮忙,最后终于把毛岸英兄弟找了回来。1935年前后,兄弟俩又回到他身边。环环相扣,这段插曲像一根刺扎在双方心头,到底是恩还是怨?看法各执一词。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到了1935年,上海局势越来越紧。董健吾明白,光是藏孩子不解决根本问题,他们始终冒险。送到苏联去,才是安全的路。他自己根本办不成,多方找人搭线,最后靠上了张学良。对,张学良,一个国民党阵营的重量级人物,他当时私下已经和共产党频频接触。是不是有种好莱坞政治片的错觉?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张学良答应帮忙,是在董健吾和他建立私交之后。董健吾送了一组明代瓷器给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两人感念情谊,坚持要帮回点什么。董健吾于是提出请求,“我有三个孩子想去苏联”,其实只有两个是毛岸英兄弟。张学良答应得非常爽快,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快劲!后来,他让手下的李杜负责整个行动,还给了一张10万法郎的支票,妥妥的地道朋友义气。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董健吾没动这笔钱吗?其实也没完全推掉,理由嘛,哪有那么多理性成分,毕竟人情世故摆在那。这也让他和刘思齐事后讨要公道的事多了些复杂味道――毕竟,董健吾不是只靠单方面的道义支撑,他也是有付出,有收获。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最终,李杜带着毛岸英兄弟和董健吾的儿子穿过法国中转,一路进入苏联。只是到关口时,只有毛岸英兄弟被允许进入苏联,李杜和董健吾自己的儿子纷纷被退回。你看,这种事绝对不是靠一封信、一个人情就能搞定的,背后复杂得很。如果没有张学良“挡枪”,董健吾未必能保得住孩子。

2002年,董健吾后人与刘思齐对簿公堂,揭开了毛岸英在上海的遭遇

董健吾到底是为信仰还是为“私人原因”在努力?正史里不是没说过他为信仰甘愿冒风险的陈词,可是普通人的生活,总归离不开七情六欲。他对毛岸英兄弟既有革命的大义,也是人际的牵挂。你懂得,生活从来不是单项选择题。

后头的历史定位也挺有趣。董健吾的儿子后来指责刘思齐讲话“有失公允”。可毛岸英、毛岸青一直没说过董健吾不好,反而多次表示感激。在他们的回忆录、信件里,经常提及董健吾的恩情。在毛岸英回国后,他甚至在韶山和彭德怀讲过自己曾受董健吾庇护。这些事是不是让人觉得世事如棋、情感混杂?

更加边角的信息,比如上海警局档案和苏联档案,有显示毛岸英兄弟确实在大同幼稚园解散后,上海地下人生了两年左右,和外界惯常说的五年有差距。事实与情感、名誉与回忆、真实的恩情与局外人的观感,哪一样才应该占主导?

董健吾和张学良紧密互动的这条线,原本是秘密合作,却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关键一环。公开信息显示,那些年通过各种渠道被送到苏联的革命子弟近百人,有的归国后成为各领域骨干,有的则客死他乡。毛岸英能存活成长,真的不是单靠哪一方之力完成的。网络广泛流传的数据也证实,那个时期支援赴苏的案头资料,比后世想象的要混乱,也要危险。

其实市面上各种关于董健吾的叙述,多数浮于表现。从2010年后,各类历史档案陆续开放,能看到细节也许还不够完整——比如董健吾妻子的真实想法,到底她只是无奈,还是有别的原因?没人敢断言。这种盲点,恰恰让整个故事有了人性的灰度。

董健吾后代闹官司,看似争名,其实多少也是想挣个“公道”。可事情最后是双方私下和解的。情理法各有说法,这种事,真能有“正当答案”吗?要说董健吾功勋显赫,毛主席能否后顾无忧,确实也靠了这些幕后“无名英雄”。历史于是变得暧昧不清:既不能完全靠主观来判断,也没法用简单公式清算。

如果非要找个结论,其实也说不明白。董健吾有大功劳,也确实存在失误。刘思齐的讲述未必完全准确,但作为时代当事人,她的理解也有她的合理性。很多人批评她,其实未免过于苛刻。事件到头来谁是谁非?说不清。

官司的热度过去了,董健吾早已不在,但毛岸英、刘思齐、张学良,这些人的命运轨迹依然影响着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情感、事实、理解、误会、谅解,一个没有完美叙述的故事。倒也罢了,所有的是是非非都留在半明半暗之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