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   他这句话讲完后,台下的新加坡人一阵哄笑。从小里说,新加坡是井底之蛙,对中国人极不友善。从大里讲,新加坡政府一边和中国做生意,一边舔美国,因为它认为美国会保证其安全。   此前,李显龙在一场论坛上就强调,新加坡人首先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华裔、马来裔或印度裔,这种身份认同对新加坡来说特别重要。   刚开始听新加坡方面类似的说法时,很多人有点不理解。毕竟从外表、语言和文化传统来看,新加坡华人社会跟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新加坡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个小国家从独立那天起,就在努力构建自己独特的国民身份。他们把别人调侃的各种外号称呼坦然接受,这种转变背后是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新加坡的选择其实特别现实,通过看他们的经济数据就知道,在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中,与中国的合作占据了大头,同时新加坡也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两国的贸易额还在持续增长。   但另一方面,新加坡的金融体系和贸易网络又深深嵌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全球绝大多数贸易都用美元结算,新加坡作为国际贸易枢纽,自然离不开这个体系。   安全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新加坡武装部队用的都是美式装备和训练体系,美国在新加坡还有军事基地。想想也能理解,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这个咽喉要道,需要有大国提供安全保障。   新加坡一名政客说得直白:新加坡就像住在大象群中的老鼠,需要美国来平衡区域力量。这种安全依赖决定了新加坡在某些问题上必须向美国倾斜。   不过新加坡也很坦诚,其中有人就直言不讳,如果现在必须选边站,新加坡会选择美国;但要是再过20年,可能会倾向中国。   这话说得实在,既承认现实,又留有余地。其实每个国家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做选择,这点无可厚非。   今年3月份李显龙还发出警告,说中美关系可能会迎来“惊涛骇浪”,这可能是二战以来最大的全球变局。他提醒新加坡人要提前做好准备,这话听起来既形象又沉重。   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在大国博弈中确实显得很脆弱。新任总理黄循财说得更直接:只要中美能负责任地管理竞争,不强迫小国选边站,新加坡就能找到生存空间。但问题是,现在美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新加坡这样的中间国家压力越来越大。   说到身份认同,李显龙讲得特别在理。中东出事时,新加坡穆斯林比非穆斯林更关切;印度有事时,印度裔新加坡人更关注;中国遇到特殊情况时,华裔新加坡人反应更强烈。   这些外部事件对不同族裔的吸引力是真实存在的,也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构成挑战。但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族裔,首先都认为自己是本国的公民。这种国民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新加坡几十年努力培养的结果。   不过,新加坡的这种平衡策略既聪明又危险。聪明在于他们能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危险在于随着两国竞争加剧,中间地带可能会越来越窄。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国际规则面临重新洗牌,一些外向型经济体的小国家受到的冲击可能最大。   从新加坡的例子可以看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之道需要智慧和勇气。他们既要维护自身利益,又要避免成为被利用的“工具”。李显龙说“亚洲不需要新冷战”,这话说得很好,但现实往往不如人意。   其实我们国人看新加坡,有时候会带着某种文化亲近感的滤镜,觉得同文同种就应该更亲近。但换个角度想,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他们既想和中国做生意,又要依靠美国保障安全,这种双重依赖决定了他们的外交政策必须保持平衡。   所以说,在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一点,这样就能更理性地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如今国际形势变化莫测,未来会怎样,谁都说不好,但新加坡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在这片惊涛骇浪中继续走好自己的平衡木。   参考资料: 李显龙:新加坡必须与中国和睦相处.--参考消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