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教授在近期的一次学术分享中,直击国家安全的核心议题,他认为在极端国际环境下,中国已通过系统布局,确保粮食和能源供给链的连续性。这种判断不是空谈,而是基于多年积累的实际进展。
面对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中国选择从源头强化自给能力,这不仅体现了战略前瞻性,还反映出对长远稳定的深层把握。粮食作为民生之本,能源作为工业之基,二者缺一不可,金灿荣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这些领域的清晰视角。
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底线。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0亿斤,比2020年增加740亿斤,这一成就得益于耕地红线的严格守护和科技应用的深化。
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8.65亿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超过8亿亩,这些措施直接提升了土地生产力。
相比十年前,亩产水平通过机械化和精准农业提高了20%以上,小麦、水稻等主粮的单产持续攀升。
2025年上半年,夏粮产量达到2994.8亿斤,其中小麦产量2763.2亿斤,实现稳产丰收,尽管局部区域受天气影响,但整体波动控制在1%以内。
这种稳定性源于灌溉设施的全面升级,全国水利投资超过2万亿元,现代化灌区覆盖率达85%,有效抵御了干旱和洪涝风险。
主粮自给率是粮食安全的硬指标。
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口粮绝对自给率100%,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这些数据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年产量约7亿吨,领先美国的5亿吨和印度的3亿吨。
金灿荣强调,这种领先地位不是天赐,而是通过品种选育和耕作模式的优化逐步铸就。杂交水稻的推广就是一个典型,长粒水稻等新品种在长江流域的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亩产比传统籼稻高10%,抗病虫害能力增强25%。
与以往依赖单一作物品种不同,现在的育种体系融入基因编辑技术,种子工程让作物适应性更广,减少了农药使用量30%,既保障了产量,又降低了环境负担。
储备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巩固了粮食防线。
国家粮食储备规模覆盖两年以上消费需求,2025年预算投入1316.6亿元,同比增长6.1%,用于库容扩建和设备更新。
传统储存方式损耗率较高,达5%以上,但如今氮气充填技术已在80%的大型粮库应用。
这种技术通过注入高纯度氮气,将仓内氧含量降至2%以下,抑制霉菌和虫害,保存期延长至五年,粮食出库品质保持率达98%。在河南和重庆等地的试点仓房,夏季虫害发生率降为零,运维成本节省20%。
金灿荣指出,这种从被动储存向主动管理的转变,与早期依赖通风仓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现在的物联网集成让实时监测覆盖全国3万多个仓点,预警准确率99%,确保了应急调拨的效率。
区域布局的均衡发展是粮食保障的另一支撑。
新疆作为新兴产区,2024年粮食产量466亿斤,单产1050斤/亩,全国领先,通过滴灌和膜下覆土技术,节水率达70%,棉粮轮作让土壤有机质增加15%。
2025年,该地区种植面积扩至4500万亩,目标产量再增10亿斤。相比东部成熟区,新疆的开发模式注重总量补充,东部则强调质量提升,东北黑土区通过轮作休耕,土壤肥力恢复10%,双季稻区收割损失率降至2%。
这种东中西部协同,不仅平抑了区域波动,还让全国调出量累计超过1400万吨,占产销平衡区的首位。金灿荣的分析显示,这种格局比单一依赖华北平原更具韧性,避免了局部灾害的放大效应。
大豆等油料作物的进口依赖虽仍存在,2024年进口量超1亿吨,对外依存度83%,但通过国产化推进,自给率已升至25%。转基因大豆审定加速,2025年种植面积增20%,结合巴西的技术合作,预计到2027年国产产量达2300万吨,进口需求减少10%。
饲料体系的优化也间接支撑主粮,猪牛羊禽肉产量4843万吨,增长2.8%,利用闲置粮源转化生物燃料,进一步闭环了资源循环。整体看,粮食链条的这些环节相互支撑,让中国在全球粮价波动中保有主动。
能源自给是国家工业运转的命脉,金灿荣认为到2027年,石油缺口将基本闭合,这一前景基于国内勘探的深化和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2025年前三季度,原油产量1.6亿吨,同比增长1.7%,全年目标超2亿吨,比2020年多5%。塔里木和松辽油田的深层钻探,利用水平井和水驱技术,单井日产升至80吨,采收率提高10%。
地震勘探分辨率从米级提升至分米级,探明储量新增10亿吨,投资周期缩短20%。中石油上半年国内原油产量约5.4亿吨年化,天然气产量增长2%,设备国产化率90%,成本降30%。
这些进步与上个五年计划相比,勘探深度增加30%,让老油田如渤海湾恢复产量15%,新盆地准噶尔探明率达45%。
进口策略的稳健推进降低了外部风险。
中亚天然气管道从原有三条扩展至第四条,2025年6月完成互联,运力翻番至上亿吨等值,管径升级1.2米,压力提升15%,中转损耗降5%。
中俄东线全线投产,2025年天然气进口增3%,总消费4000亿立方米,占能源结构12%,比2015年翻倍。这种陆上通道比海运成本低20%,避开了地缘热点。
金灿荣强调,与依赖单一来源不同,现在的多元化包括中东和非洲,2025年原油进口额约60亿美元,但自给率保持80%以上,原煤产量12亿吨,增长9.6%。
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是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9月渗透率58.37%,前三季度产销1200万辆,增长24%,电池能量密度升至300Wh/kg,续航超700公里。相比2020年30%渗透率,产业链本土化让成本降50%,充电桩超1000万个,覆盖95%。
这种电动化直接压缩汽油需求1亿吨,成品油产量降2%,整体缺口从5%缩至2%。固态电池中试阶段,预计2027年商用,渗透率破70%。光伏风电装机15.3亿千瓦,发电量占总电35%,弃风弃光率1%以下,这些清洁能源支撑化肥生产,联动粮食链条。
能源结构的优化还体现在生物燃料和炼化产能上。
玉米乙醇产能1500万吨,掺混30%,减少石油进口500万吨。炼化产能超10亿吨,2025年前三季度加工7.5亿吨,增长2%,柴油汽油自给95%。
中亚合同人民币结算占比40%,规避美元风险,比2015年高30倍。金灿荣的观点揭示,这种多层次布局让能源从化石主导向多元转型,煤炭占比降至55%,天然气电力互补,确保工业连续性。
粮食与能源的交叉融合增强了整体韧性。生物柴油掺混10%,利用粮油副产品,储备中食用油库存超两年,棕榈油国产化20%。2025年粮食进口量4837万吨,降29.7%,进口额203.9亿美元,占农产品25.5%。
这种下降反映出内生能力的提升,与国际粮商巨亏形成对比,中国期货市场平抑价格,玉米均价2400元/吨,波动3%。能源侧,可再生能源装机20.17亿千瓦,增长58%,风光超火电,标志着绿色转型的里程碑。
在全球格局下,这种双重保障的意义深远。俄乌冲突推高油价,欧洲能源危机加剧,中东摩擦影响出口,中国却通过内部循环,维持经济增速5%以上。
粮食能源的双保险,不仅守护民生,还支撑高质量发展。金灿荣的分享提醒我们,安全源于积累,韧性来自创新。在这个时代,中国以实际行动,书写自立自强的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