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吠陀》(公元前 3000 年—公元前 2000 年)
随着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印度逐渐从史前时期进入历史时期,标志着吠陀文化的兴起。此时,吠陀可解读的文献开始出现,其中《梨俱吠陀》(Rigveda)是最古老且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吠陀有四部主要典籍(图1),每一部都包含许多与婆罗门(Brahmana)典籍相关的子文本,如《森林书》(Aranyakas)和《奥义书》(Upanishads)。由于这些文献的复杂性和跨度,很难为《梨俱吠陀》确定一个精确的成书时间,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主要内容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
图1
哈拉帕文化的衰落可能与自然灾害有关,其时间与《梨俱吠陀》的撰写时间似乎有所重叠。值得注意的是,《梨俱吠陀》中描述的理想城市与多拉维拉(Dholavira - 哈拉帕文明古城)的地图相吻合。尽管哈拉帕文化与吠陀文化在建筑、仪式和社会组织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梨俱吠陀》是否直接源自哈拉帕文明尚无定论。然而,从瑜伽的背景出发,可以为这一问题提供一些线索。数论哲学中的“自然或宇宙的原始物(prakriti)”是印度理性思想的核心,而《梨俱吠陀》中的“自然”更像是一首发自内心的诗篇,充满知识、神秘和惊叹。瑜伽作为一种连接人类心智与自然力量的实践方式,在《梨俱吠陀》中已初露端倪。
要理解4000年前人类的情感、志向和歌谣,《梨俱吠陀》是重要的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文献。吠陀的曼陀罗(Vedic Mantras)以与数千年前祖先相同的语调、口音和节奏被吟唱。《梨俱吠陀》最著名的颂歌是“赞歌咒”(Gayatri Mantra)。如果清楚理解赞歌咒的内容,就能明白瑜伽的广博。这首曼陀罗以“Dhimahi”(意为“应冥想”)’开头,强调通过冥想而非崇拜或祈祷来觉醒意识。这种理念揭示了瑜伽的核心目标:通过唤醒内在智慧,认清自我的真实本质,追求永恒的幸福。
瑜伽的元素遍布于吠陀的文献。在《梨俱吠陀》中,金胎(Hiranyagarbha)被视为瑜伽的原始倡导者。文献中提到的Rudra,其狂野特性在后来的瑜伽士湿婆(Shiva)身上得以延续。此外,《梨俱吠陀》中描述的Munis(修行者)展现了类似哈他瑜伽士的行为特征,他们被称为Bharatamuni,象征着脉轮净化(Nadishuddhi)和呼吸控制法(Pranayama)等实践的早期形态。
奥义书(公元前 800 年—公元前 600 年)
奥义书(Upanishads)大约成书于公元前7世纪。《阿闼婆吠陀》、《婆罗门书》和《森林书》包含了大量关于瑜伽技术和哲学的参考资料。“瑜伽”一词在古典意义上的首次揭示出现在《鹧鸪氏奥义书》(Taittiriya Upanishad)和《卡塔奥义书》(Katha Upanishad)中。在《卡塔奥义书》中,死神之王阎摩(Yama)向求道者揭示了至高的知识和瑜伽的本质。奥义书认为,人类自出生以来就自然渴望超越死亡,而瑜伽的修行正是为了实现这一超越,追求身心灵的解脱与永恒。
佛陀(公元前 600—500 年)
乔达摩·佛陀(Gautama Buddha)于公元前6世纪出生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蓝毗尼(Lumbini)。他的父亲净饭王(Suddhodana)为他提供了各种奢华享受,但年轻的乔达摩在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现实时,内心发生了深刻转变。29岁时,他放弃了王室生活,抛下妻儿,离开家乡去探寻生命的真相。他深入森林,那里居住着瑜伽士和苦行者。在吠舍离(Vaishali),他师从两位著名的瑜伽士——Alara Kalama和Udraka Ramaputra。然而,他们的教导未能让他信服。于是,乔达摩选择了更为严苛的苦行实践,试图通过极端的身体克制来获得觉悟。然而,他最终认识到,极端的苦行无法通向真理。
在菩提伽耶(Bodh Gaya),乔达摩在菩提树下以莲花坐(padmasana)姿势静坐,发誓在未证得终极真理前绝不动摇。在此,标志着体式(asana)的深刻实践,体现了帕坦伽利(Patanjali)后来在《瑜伽经》中阐述的瑜伽精髓。最终,在佛节日(Vaisakha),他证得了涅槃。证悟后,佛陀连续七天保持一个体式,沉浸在解脱的极乐之中,这一状态被帕坦伽利称为“Ananda Anugata Samadhi”(伴随喜乐的三摩地)。随后,,他起身,凝视证悟之地,连续七天不眨眼,保持完全的静止与专注。在哈他瑜伽中,这种凝视的练习被称为“一点凝视法 ”(trataka)。
佛陀的觉悟比帕坦伽利早300年。正如我们所见,这里精确地运用了体式(asana)、冥想(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佛陀,印度最伟大的瑜伽士之一,曾经说过:“我发现了古老的道路,并沿着它前行。” 他运用了当时的教义和技术,大步向前。他认为,奥义书中关于不朽灵魂(Atman)或数论哲学中不朽的Purusha概念,无法彻底解决人类的痛苦。他的教义宣称:“Ehipassiko(欢迎来见)”,不是事先相信,而是看到后再相信;当你已经看到时,还需要相信什么呢?但有些根本性的问题无法被解答,只能通过觉悟来理解。佛陀称这些为“不可言说”(Avyākata)。这或许是灵性向科学的最大飞跃:眼见为实,不信即见。盲目的信仰和受条件限制的心智是灵性进化的最大障碍。
佛陀的内观(Vipassana)冥想修行方法,为呼吸控制法赋予了新的维度。这种独特的实践,结合了内收感官(pratyahara)、专注(dharna)和冥想(dhyana),通过觉知无常特性实现心灵净化,最终实现体悟。内观冥想为后世的精神修行提供了深远的影响。(未完待续......)
注意事项*:本文提及的瑜伽技术和冥想实践属于专业的身心锻炼方法,可能对身体和心理产生深远影响。为确保安全和效果,请勿自行尝试这些技巧。若您对瑜伽或冥想感兴趣,建议向具备资质和经验的专业教练或机构咨询,获取科学的指导和训练。本文旨在分享瑜伽历史与技术信息,请勿将其误解为宗教文化宣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