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窝囊式旅游”何以走红
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葛佳和(重庆大学)
国庆黄金周,一种被戏称为“窝囊式旅游”的旅行方式在年轻群体中悄然走红。旅游行程上不做计划、不赶景点,每天睡到自然醒;旅游项目上,爬山坐电梯、蹦极有减速、漂流能躺平……其核心特征是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这种看似不求上进的旅行风格,正成为许多年轻人放松身心的新选择。
“窝囊式旅游”的兴起,源自于这种旅游方式带给人的反差感和松弛感。一方面,当下的旅游资源同质化严重,无论去哪都能看到千篇一律的网红古镇、如出一辙的竹筒冰淇淋、大同小异的“我在XX很想你”,而“窝囊式旅游”以其独特的反套路模式,为旅游市场注入了久违的新鲜感。另一方面,在经历“特种兵式旅游”的疲惫不堪后,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假期不该是另一种形式的“拉练”,松弛与舒适才是旅行的本质。追求自身放松和娱乐的“窝囊式旅游”,便成了许多年轻人假期的首选。
当我们进一步反思后会发现,“窝囊式旅游”从来都不“窝囊”,反而反映了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窝囊”不是自我贬低,而是一种带着幽默智慧的自我悦纳。社会期待年轻人必须吃苦、必须勇敢,他们却大方地承认自己恐高、怕累,坦然接受所谓的不完美。他们不再执着于扮演别人眼中应该的样子,而是全神贯注于自身的放松与愉悦。旅行何必光鲜亮丽,又何必“没苦硬吃”?这种“我承认自己不完美,那又怎样?”的姿态,恰恰是内心强大与自洽的表现。
“窝囊”不是消极摆烂,而是正视自身需求的人间清醒。传统旅游讲究“来都来了”,许多人即使筋疲力尽,因为一句“来都来了”也要坚持“打卡”更多的景点。而年轻人清醒地认识到,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炫耀自己走过多少地方,而在于获得内心的舒适与满足。这种理性思考让他们突破“来都来了”的思维定式,选择在旅行中放过自己,体现出年轻人深思熟虑后的生活智慧和拒绝社会规训的勇气。
年轻人逐渐轻“打卡”、重体验,面对这一趋势,旅游市场和相关服务方需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服务理念。旅游业者应不再拘泥于同质化的网红项目,而是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获得独特的旅行体验。同时,旅游“窝囊”,安全不能“窝囊”。随着“电梯登山”“躺平漂流”等创新项目的推出,景区需要建立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和应急预案。设施的安全性、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都需要得到全面提升。
从“特种兵”到“窝囊式”,年轻人告别了疲于奔命的“打卡集邮”,拒绝了形式主义的“没苦硬吃”,转而以最真实、最舒适的方式奔赴山川湖海,寻得旅行的本真。真正的旅行,不在于征服了多少景点,而在于是否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不在于展示给外界看的精彩,而在于自己感受到的幸福和愉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