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外访行程曝光,按照计划,他将先前往马来西亚,然后再去韩国,届时中美元首或当面就一系列问题展开会谈。那么,特朗普的行程安排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中美之间又有什么要谈的议题?
特朗普的亚洲行终于有了眉目。当地时间10月4日,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确认,特朗普将出席本月中旬在吉隆坡举行的东亚峰会和东盟—美国峰会,这将是他重返白宫后的首次东南亚之行。而在马来西亚之后,他还将前往日本、韩国,与亚太主要国家领导人进行连续会谈。
安瓦尔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他期待与特朗普展开坦诚和建设性的对话,讨论如何为巴勒斯坦寻找持久和平的道路。他特别提到,哈马斯对加沙停火计划的积极回应是一个重要信号,而特朗普呼吁以色列停止轰炸的表态,显示出他也在试图调整中东政策,缓和战火带来的国际压力。对于安瓦尔而言,这次会晤不仅是地区事务的协调,更是马来西亚展示自身外交独立性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最近几周的外交信号,呈现出一种“集中爆发式”的态势。从加沙问题到亚太事务,再到中美贸易,他都在主动制造关注,营造一种“美国回来了”的姿态。而按照韩联社的披露,他将于10月29日抵达韩国庆州,与中韩领导人会谈,但可能不会出席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行的APEC峰会正式活动。这种“先会后走”的安排,显示特朗普把双边会谈看得比多边场合更重要。对于他来说,公开场合的联合声明,远不如闭门会议的交易来得直接。
而就在几天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放话称,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将迎来“相当大的突破”,并强调领导人会晤的意义重大。他还说“我们将看到最重要的事情发生”。他口中的“最重要的事情”,外界普遍解读为贸易谈判成果,特别是与大豆出口有关的问题。因为在特朗普重回白宫后,中美贸易问题再度成为美国政坛的焦点,而大豆正是这一系列经济博弈的缩影。
要知道,这段时间,美国大豆出口几乎陷入停滞。中国买家自九月起,未订购一颗美国大豆,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第一次。对美国农民而言,这种沉默比关税更可怕。过去,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豆超过120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如今,这个市场被巴西和阿根廷迅速填补。两国不仅关税更低,还趁机调整出口税,扩大对华出口。对于美国而言,这意味着失去的不仅是经济份额,更是长期的信任。
由此回看,特朗普的算盘其实也很简单。通过在亚洲密集外访,他要让外界看到美国仍能掌控议程。他想在中美会晤前积累筹码,让自己在谈判桌上有更强的姿态。尤其是对大豆、农产品这些涉及国内选票的议题,他必须拿出“成绩单”。但问题是,特朗普能提供的筹码有限。美国内部通胀居高不下,财政赤字扩大,补贴农民意味着更大的支出压力。而贸易战造成的结构性伤害,不是靠一次峰会就能修复的。
更何况,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一直摇摆不定。一方面,他希望中国恢复采购,帮助缓解美国农业压力;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在政治上显得“妥协”。这种自相矛盾的姿态,使得每一次中美互动都充满戏剧性。上一轮马德里会谈中,美方提出多项要求,但又在关税和补贴问题上模糊其词,让谈判缺成果缺乏落地基础。如今到了亚太峰会,中方依旧保持理性,不急于求成,而美方则急于宣称“突破”,这本身就说明谁更稳。
无论结果如何,特朗普此次外访无疑是一次多线操作的尝试。他想要在短时间内展示美国的存在感,修复与东南亚的关系,平衡对华贸易压力,同时巩固国内选票。这种操作极具政治色彩,也充满现实焦虑。因为时间不多了,中期选举的阴影已经逼近。
对中国而言,中美关系的核心不是会面次数,而是谈判内容。中方清楚,特朗普政府需要“胜利”的象征,但不会因此牺牲自身利益。无论是大豆、关税,还是更复杂的产业链议题,中国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论会谈结果如何,中方的态度始终清晰:开放、合作、平等、互利。这既是中国的立场,也是维护亚太稳定的关键。特朗普的亚洲行能否达成“当面一锤定音”的目标,并不取决于他的行程安排,而取决于他是否真正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场外交可以离开平衡与尊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