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6日,马提尼翁宫的大门再次旋转,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向总统马克龙递交了辞呈,马克龙呢,也痛快地接受了。

短短27天的执政生涯,连一张完整的全家福都来不及拍摄。这可真是创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新纪录啊!
更戏剧性的是,就在辞职前一天,勒科尔尼刚刚完成新内阁组建,任命了包括国防部长、经济部长在内的关键职位。
短短24小时内,新内阁名单就成了无人问津的政治废纸。
这场“昨日组阁、今日辞职”的戏码,将法国政坛的混乱与马克龙执政困境暴露无遗。
勒科尔尼接任时,马克龙要求他“为决策奠定必要共识”,并通过2026年财政预算。
勒科尔尼本想“新瓶装旧酒”,把老班底留个大半,求个安稳。
然而,新内阁名单公布后,争议迅速爆发。
最引人瞩目的是前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被任命为国防部长。
勒梅尔在马克龙任内担任财长长达七年,期间法国财政赤字大幅攀升,公共债务占GDP比例高达113%,位列欧盟第三。
这一任命被反对党批评为“换汤不换药”,极右翼“国民联盟”主席巴尔德拉直接警告:“要么变革,要么面对不信任投票”。
内阁其他职位也几乎原封不动:教育部长、海外部长、司法部长等均获留任。
左翼社会党威胁称,除非暂停马克龙的养老金改革,否则将否决新政府。
就连执政联盟内部的中右翼政党“共和党”也抱怨“内阁未能体现变革承诺”。
表面上看,勒科尔尼的离职源于内阁名单引发的争议。但深层次看,这是马克龙政治模式的结构性崩溃。
马克龙执政联盟在国民议会失去绝对多数已满两年,政府的每一次施政都如同在雷区中穿行。
一位爱丽舍宫前顾问透露:“这完全是一场即兴表演,总统已经失去了方向感”。
马克龙的第二任期已沦为无休止的政治救火。
从养老金改革引发的街头怒火,到移民法案导致的议会哗变,再到如今总理职位的走马灯式换人,爱丽舍宫的控制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逝。
勒科尔尼在任期间的唯一“政绩”,竟然是证明了马克龙团队已无法驾驭这个深陷分裂的国家。
法国当前的政治僵局根源在于2022年议会选举结果。国民议会形成左翼、中间派、极右翼“三足鼎立”格局,政府难以推动任何重大政策。
三足鼎立的议会里,极左翼“不屈法国”、极右翼“国民联盟”和马克龙的中间派阵营各自为政,任何重大决策都注定要在党派斗争的泥沼中窒息而亡。
去年12月,总理巴尼耶试图动用宪法机制强行通过预算案,遭左翼和极右翼联手弹劾下台。

一年之内,四位总理,跟打卡似的。
每回都是预算难产→国会不信任→总理卷铺盖。
标普、惠誉、穆迪,三大评级机构轮番下调。借钱成本蹭蹭涨,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到3.6%。债务每秒多5000欧,利息明年要750亿欧。
法国人民还没搞清新总理长啥样,又得记新名字。
外媒直言:法国政治“原地去世”,只剩马克龙一个人硬撑。
2017年,马克龙高喊“跨越左右”,结果把左右全得罪。
2024年,马克龙解散国会赌一把,赌得自己成“跛脚鸭”。
现在议会三大块:左、中、右,谁都说不上话。
总理成了“背锅侠”:预算砍福利?左派掀桌。加税减假日?右派暴走。
勒科尔尼是他亲手挑的“死忠”,照样秒挂。再换谁?国会还是那拨人,票数一点没少。
这种频率让人不禁想起1950年代第四共和国的混乱时光——那个在12年内更换了22届政府的黑暗时期。
巴黎政治学院教授达比一针见血:“我们的政治制度是为两党制设计的,现在却要应对多党制的现实。总统有权力却没有议会多数,议会有代表权却没有执政责任,这种错位正在扼杀法国的治理能力。”
法国“日抛总理”看着离谱,根源是制度傲慢:总统想独揽,议会不买账,中间没缓冲。
更可怕的是,现在法国政治已经陷入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总理频繁地更迭,导致政策根本就没有连续性。
这种“总理轮换”策略看似保持政府活力,实则暴露了战略方向的迷失。
每个新总理上任都宣称“新开端”,但最终都因同样的问题摔倒在起跑线上。

这场政治危机的导火索——2026年财政预算草案,本质上是法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勒科尔尼的闪电离职,撕开了法国经济最深的伤疤。
数据显示,法国公共债务已达GDP的114%,2024年财政赤字率预计为5.8%,远超欧盟3%的上限。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法国已经50年没有实现预算平衡。
问题在于,法国社会对“勒紧裤腰带”的容忍度已达极限。
历任总统都知道必须改革,但都在福利制度的政治铜墙前败下阵来。
布鲁塞尔要求紧缩,巴黎街头却拒绝任何形式的福利削减。前总理贝鲁的预算案试图取悦欧盟,结果立即在议会遭遇滑铁卢。
10月初,巴黎等城市爆发反紧缩示威,数十万人抗议财政政策,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法国与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已扩大至86个基点,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为“法国风险温度计”的指标,正在发出警报。

勒科尔尼的离职不仅是法国的内政问题,更是欧洲政治危机的缩影。
巴黎的持续动荡正在动摇欧盟的根基。
法国一直是欧盟发动机之一,但现在这个发动机却出现了严重故障。
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已经开始悄悄制定“后马克龙时代”的应对方案。
更现实的影响在货币政策领域。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面临两难:既要维持紧缩政策对抗通胀,又要避免给像法国这样的高负债国家造成过大压力。这种走钢丝的游戏还能玩多久,谁心里都没底。
勒科尔尼的27天任期已经暴露出马克龙执政末期的全部困境:
一个缺乏多数支持的总统,一个无法运转的制度,一个拒绝改革的社会,还有一个正在失去耐心的欧洲。
马提尼翁宫的下一位主人将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在这个观点极化的时代,究竟谁还能统治法国?
是坚持改革的精英,还是迎合民意的政客,或是等待时机的极端势力?
当勒科尔尼最后一次走出总理府时,他不仅带走了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梦想,更留下了一个关于西方民主制度未来的沉重问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