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真是豪横啊!10年前花3600万建成的绥化东城客运站,居然到现在还没启用。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同一年,当地还另外建了一个离这个站开车20多分钟就能到的客运站,投资更大,5156万元,建成运营了一年多,因亏损而关闭了。
就这样,当地交通局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还强调,“两座车站的建设正值长途客运市场发展良好时期,不能简单认为规划不合理”。搞得好像花这么多钱打水漂,也是合理的。群众不能讲,不应该有意见。
钱多也就算了!问题是,黑龙江绥化不算经济发达地区。整个东北还在努力振兴,还在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而当时的八千多万、将近九千万,今天看,不是小数字。但是到现在,一个没启用,一个关闭了。就这样一个结果,还不认为规划不合理。只能感慨,这个家真好当!根本就不需要负责任。花钱就行,花完了事。所以,人民不写信告你,怎么可能?
8月18日人民日报这篇报道,揭开了黑龙江绥化两个站、两张贴在城市建设中的疮疤。到现在,还没启用的新站也已经老了。关闭了的站改建之后,大部分空间还是处于闲置状态。而这10多年里,交通运输局更换了多任领导。3600万建的这个站,站还没启用,还有超过一半的钱还未完成结算。
人民日报采访时,立即有了态度。当地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个站,“预计2025年末就能投入使用”。而对于教训在哪儿的追问,对方称,“我们现在会事先进行充分的论证”“并且会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以避免财政和资源的浪费”。我想说,一任一任领导早干嘛去了?早先就依法依规征求意见、充分论证,会同时就建两个站吗?会一个关闭、一个拖10年吗?答案在人心,个个都清楚。
那么好,造成的损失谁来补?谁来为两个项目负责任?这才是这篇采访报道留下来的后续。
报道显示,5100多万建了又关闭的这个站,是因为这个区块的新区建设未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导致不起作用。也就是,八字还没一撇,站就上马了。由此我们隐隐约约能够感觉到,规划决策明显失策、失算的背后,当地大喇喇上项目、花大钱的一副猴急相。实际上这是一副吃相。花钱多么爽啊!现在,既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就应该倒查10年,给人民群众一个清清楚楚的账本。有问题,查问题。没问题,安民心。
回头看,但凡决策前充分做过论证、充分征求意见,都不至于这么小的一个地,同时上马两个站。10年前的2015年前后,甚至在2013年的时候,全国长途汽车客运量已经出现断崖式下滑。到2014年前后,首次被铁路的客运量所反超。大势所趋,摆在眼前。而绥化在这样一个局势中,霸王硬上弓,霸气硬上马,今天的交通运输部门还在教导人们“不能简单认为规划不合理”,而我想说的是,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仅仅是规划不合理的问题了。光认为规划不合理,那就可能想得太简单了。让人不往钱的花费方面、监管方面去细看,已经不可能。因为在汽车客运这么走下坡路的情况下,这么的只管上马、不顾后果,不是很正常。
绥化这件事被关注,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钱花了,站没用,账还没结清。一般的企业会被拖死。官方说,是因为“施工单位报送工程验收资料不及时”。而施工单位说,我作为施工企业怎么会不想早点把手续材料准备好、早点要到钱?是因为“干部不作为”“懒政”。是“新官不理旧账”,怕担责。而对于官方所说的,建成之后有滞迁户到2021年底才拆迁完、导致工程验收滞后这一说,人民日报采访中得到了否认。实际滞迁户位于客运站正门的西侧空地。意思是,并不影响工程验收。
你看,一采访,一对账,情况就两样。认人感觉,推动这件事到今天,要有多么的难!工程上马时,任上干部任性的花钱,任性的建。工程结束后,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任性地不启用、不验收、不结算。反差大得惊人。这时候涉及经费问题,谁都不愿搭这个茬。干的不担责,不干的怕担责。换言之是,花钱的不担责,没经手花这笔钱的不敢担这个责。这种事可能不仅仅发生在绥化这样一个地方、一家企业身上,而是一种现象。这也是人民日报通过一封读者来信,深入调查采访、解剖一个案例的用意所在。还是那句话,应该有人负责,建议倒查10年。有问题查问题,没问题安民心。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