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都作出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

2021年,杨振宁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称其“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然而,与官方的高度推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舆论场中始终充斥着对其负面评价。

为何一位科学成就堪比哥本哈根学派和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家,会陷入如此分裂的评价?

这点甚至连互联网能手老胡都想不明白。

或许答案正藏于知乎网友那句著名的剖析中:

他是一位将理性利己主义践行到极致的智者,一位永远在安全时最勇敢的理性人。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无可置疑。

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诺贝尔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然而,他最大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杨-Mills规范场论被学界公认为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奠定了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础,其革命性意义甚至超越诺奖成果。

但正是这位科学巨人,在爱国这一议题上展现出极强的“理性计算”特质。

当同龄人邓稼先在1950年冲破阻挠回国、投身核武器研究并最终因辐射致癌早逝时,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

他解释称“美帝不让回”,并强调当时国内条件无法支持其理论研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其父杨武之友人回忆,杨武之至死未原谅儿子放弃中国国籍的决定。

杨振宁在1971年美国刚解除对华旅行限制时便迅速访华,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而这一时期,正是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与中国接触的风险降低而潜在声誉收益增大之时。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官方宣传强调其“落叶归根”的爱国情怀,但不少观察者指出,这一选择具有明显的现实合理性:

在中国,他能享受远超美国的礼遇和资源,且能有效规避美国高额的遗产税。

“安全时的勇敢” 在这一系列选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中国已经强大,爱国成本最低时,他的回归最为果断。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将这段年龄差达54岁的关系包装成“天作之合”的浪漫传奇。

更是引发轩然大波。

在公开场合,他不断强调“这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礼物”,将巨大的年龄差距诗意化为“爱情超越时间”的象征。

然而,这段关系中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结构性不对等:

诺贝尔奖得主与普通研究生之间,存在着学识、声望和社会资源的巨大鸿沟。

在媒体采访中,杨振宁始终掌握着定义关系性质的话语主导权,而翁帆多数时间保持沉默。

更重要的是,年轻女性与耄耋科学家的结合,难免引发对动机的揣测。

杨振宁曾直言翁帆是“上帝给他的最后礼物”,这种表述本身隐含将人物化的倾向。


更值得玩味的是杨振宁对这段关系的理性包装策略。

通过强调“她让我感到年轻”等个人情感需求,他将公众视线从权力结构问题转移至浪漫叙事,从而规避了对关系本质的深入探讨。

而我的礼物,使我感动年轻,使我更年轻。。。所有的叙事都是以我为中心。

在杨振宁的价值体系中,个人情感的满足最重要。


2005年,内地上映了一部爆火的都市剧《天若有情》,由车仁表、董洁、陈孝萱等人主演。

在面对剧中18岁董洁的执着告白时,近40岁的车仁表虽然很心动,但却不由分说就拒绝了。

正如批评者所指出的:

“作为有担当的男人,杨振宁不应该接受这女人的爱。”

科研圈中传得沸沸扬扬的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与决裂,进一步体现了其“理性利己”的一面。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时,杨振宁以年长为由要求率先上台领奖。

两人后来因贡献排序问题公开决裂。据说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就此事向李政道致歉。

而在杨和李之间,李政道对中国大陆的帮助更早,更低调更实在,也更令人信任。

在与中国学者合作时,杨振宁同样展现出极强的务实性。

他推动与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谷超豪、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等学者的交流,并促成南开大学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的引进。

这些举措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科学发展。

然而回首其一生,都仿佛一场经过精密计算的实验——每一步都指向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在风险与收益的天平上,他始终是理性至上的物理学家。

安全时最勇敢,回报高时最慷慨——这或许就是杨振宁作为理性利己主义者的本质。

承认他的伟大,与不喜欢他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同一枚硬币两面的接受:

一个将理性置于情感之上的人,注定将迎来不同的评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