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网都在讨论育儿补贴这件事儿,3600元说多不多,说少确实少了点,放在偏远山区那是一年的收入,放在一二线城市也就是几个月的奶粉钱。
但这件事儿至少表明了一个态度,国家要用直接发钱的方式,硬刚未来的人口问题了。
那咱们现在的人口问题有多严重呢?
实际上从2022年开始,中国的总人口就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每年减少100多万,2023年的出生人口只有900万,比起十年前已经算腰斩。
如果按照现在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十年,中国可能就要面临日本、韩国那样的人口危机,也就是劳动力极度短缺,社会保障系统几乎崩溃,经济增长常年按龟速爬行。
就这么说吧,咱们的人口问题已经到了没办法假装看不见的地步。
那发钱,到底管不管用呢?
咱们先看东亚绝育圈。
韩国的生育率全球垫底,于是早在2013年,他们就开始给年轻家庭发钱,每个新生儿出生一次性发放1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5000多。孩子出生后的头两年,每月还能领取2900元人民币的补助。
但尴尬的是,韩国的生育率不但没有回升,反而在2024年创造了历史新低,只有0.72,也就是,一对儿年轻夫妇平均下来还造不出一个孩子。他们的普遍想法是,生孩子结婚的成本太高,还不如尽情体验生活,穷人根本不配拥有下一代。
而日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他们长期推行儿童津贴,从出生到初中毕业,日本小孩每个月都能领到钱,18年算下来能领640万日元,也就是10.5万人民币,三孩及以上还会补贴加倍,粗略估算津贴总额达到了29万。这在全球范围也属于中等偏高的发钱水平。
但日本的出生率是多少呢?2024是1.15,出生人口首次跌破了70万人大关,逼得日本政府要考虑征收单身税,也就是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要反向补贴生孩子的人。
这么一看,韩国、日本的补贴力度不小,但还是没办法解决年轻人不生孩子的趋势性问题。
那北欧是不是好点?
也不行!
要知道,北欧可是出了名的高福利地区,比如瑞典、挪威、芬兰这几个国家,每个家庭的孩子不但能领到现金补贴,还享受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夫妻双方还能获得一年以上的超长产假。
就这么说吧,北欧政府除了公务员的岗位不能给,已经把能给福利的全给了。
但福利政策执行了几十年,这些国家的生育率还是不太理想。挪威、瑞典跌到1.4、1.5,芬兰甚至跌到了1.3以下,远远低于保持人口稳定所需要的2.1。
唯一靠发钱取得正反馈的,也只有法国。
他们的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8左右,是欧洲国家里既有钱又能生的一个,但关键原因不是法国人拿到的钱更多,而是整个社会都对养孩子这件事非常友好。
法国不仅有现金补贴,还有政策对职场环境的灵活支持,比如弹性工作制、完善的托育服务,甚至企业对带孩子的员工也很照顾。
咱们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比如法国允许父母在孩子年幼阶段,主动申请减少工作时长,每周只要不少于24小时,就能保留原来的薪资岗位。
政府的托儿所,可以接收两个月的婴幼儿,工作日全天托管,还要按照家庭收入阶梯收费,最低只要几欧元(一天)。如果家庭请来私人保姆或者亲戚朋友带娃,国家还会给予一定的现金补偿。
不过大家注意哈,法国土著对生孩子这件事并不积极,疯狂薅政府羊毛的是中东、北非跑过来的穆斯林,他们一家子十几口人,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生孩子拿补贴,也撑起了法国的人口基数。
但不管怎么样,从数据上看,法国的政策是成功的,年轻人不光能得到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职场和社会的相对宽容,他们的经验也告诉了我们,发钱很重要,但光靠发钱还远远不够。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的这次新政,3600元的年度托育补贴,平均到每个月也就是300块。从实际的成本上来算,育儿期间的奶粉、尿不湿、看病开销、托管费用,这钱确实不够。
但大家也应该能看到,钱虽少,却也反映了国家的一个清晰态度:要努力降低年轻人的育儿压力,让生育变成一件经济上有支持的事。
3600元是起步,经济好的地方可以提高这个基础上加码,一线城市还可能补贴加倍甚至更多。
实际上,不仅是发钱,最近几年,各地政府也在尝试更多元的政策,比如延长产假、扩大托育资源建设、辅助生育也纳入医疗保险等等。
尤其是湖北天门市,2024年通过住房优惠、产前补贴和育儿津贴等措施,让当地的生育人数同比增加了17%。天门政府给的不仅仅是钱,还有生活和住房环境的改善。
所以,问题就很明显了,补贴很重要,但真正影响年轻人要不要生孩子的,除了经济成本,还有职场环境、住房条件、托育服务等综合因素。
其实说到底,现在的年轻人是在生活和生育之间做选择。一个人养家太辛苦,两个人养娃,又担心被职场优化。
如果企业能够更灵活地支持员工的家庭需求,比如提供更长的产假和陪产假、建立托儿设施或者实施弹性工作制度,那么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可能比直接给钱更有说服力。
另外,孩子的教育成本也是年轻家庭不得不去考虑的一项重要支出。
虽然国家已经在推进“双减”,降低课外培训负担,但中国父母习惯性鸡娃,国家减的越多,他们反而卷的越狠,真正要实现教育减负,那还得增加公立教育资源,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到高质量教育服务。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问题。
当然,关于生孩子这件事,全世界的政府都很头疼,就连印度人也不怎么生了,说到底,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良药,经济越是发达,生育率也就越低。
当然,这次补贴政策的出台本身,也给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国家越来越关注年轻家庭的实际需求,未来一定会从经济、托育、住房、医疗等多个角度为他们提供支持。
3600元是方向、是态度,也代表了未来的一种趋势。
不管怎么样,发钱是好事儿,也是促进生育的第一步,但它还远远不够。
毕竟,生娃这事,不仅关乎钱,更关乎未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