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一位 15 岁女生在军训时出事的消息在网上刷屏了,看得人心里揪得慌。其实关于军训的争议,早不是一天两天了。军训的本质就是一场无条件服从性训练,对于未成年学生——尤其小升初都要训——盯着 “高强度”“严要求” 不放,偏偏忽略了孩子还没长熟的身体以及军训时间都是炎热的夏季的这种潜在风险,那绝对是不妥的。

青少年心肺系统和体温调节能力都还在成熟期,最大摄氧量、汗腺功能、心肌收缩储备都不如成年人稳定。

简单点讲,同样的烈日暴晒、同样的负重、同样的高强度重复动作,孩子更容易中暑、脱水、电解质紊乱。你在操场上看到的“站军姿不许动”,对部分体质较差的孩子,可能就是血压骤降、迷走神经反射,甚至晕厥的触发器。再加上青春期常见的贫血、哮喘、过敏体质,甚至家族中没人注意过的隐匿性心脏病,这些都把运动性猝发事件的概率往上推。

第二个问题在于军训是“无差别”的。军训往往强调整齐划一、强度统一、标准一致,可孩子们的身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体重偏低、近期生病、睡眠不足、女生月经期、平时几乎不运动的同学,被拉到同一强度、同一时长、同一节奏里,风险一定更高。

再极端一点,长时间等姿负重、反复蹲起、抱头跑步,加上水盐失衡,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也并非危言耸听。

说到这里有人会反驳:那军训还有必要吗?我的观点是——可以有,但必须“分情况”和“降风险”。

首先,大学、大专,都要军训,不仅仅是因为大学军训算学分,还因为中国是义务兵制,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服役的义务。可现实中不需要那么多的兵,所以上大学的学生,军训就是服兵役的替代品。这个年龄段,孩子身体基本长得差不多了,基本和参军年龄差不多了,承受高强度训练的承受能力也更好了,进行军训问题不大。

而中小学军训,这个就没什么进行下去的必要了。正如前文所说,这种无差别军训对身体差的孩子是风险很大的。

如果非要军训,我认为,必须要做到“先筛查、后训练”,开训前必须全面体检,对于有风险提示的同学,就按情况减免体能训练,可以增加一些课堂教育,这也不违背初衷不是?

再者,即便是身体通过检测的学生,也要遵循渐进式训练,头3天只做低到中等强度、控制总时长,严格安排阴凉休息;让身体先适应热环境,再谈队列质量。严禁“连轴转式”军姿和罚跑。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医护救助应急预案,最好军训场地和当地医院合作,有医护常驻以备不时之需。按时定量补水,配合含电解质饮品,不要等口渴才喝。

当然了,以上这些建议,前提是“非训不可”。照我的意见,上策就是一刀切,把高中及以下的军训一律取消,贯通制3+2的(入学是职业高中,毕业是大专的)可以训,因为它的学制包括了高等教育了。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边界就是安全的边界。军训如果建立在让未成年人承担极大健康风险的前提下,再漂亮的队列表演都不值当。成年人可以为自己冒险,孩子不行。尊重生理差异,承认体质差别,把科学防护嵌进制度里——等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再谈“吃苦”,才算站在了对的地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