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国防预算将在2026年增加35亿欧元,2027年再增30亿欧元。到2027年,法国军费总额将达640亿欧元,较2017年翻倍,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完成目标。马克龙称,国际局势动荡,“要维持自由,须令人生畏;要令人畏惧,须自身强大”。这一决定直指俄乌冲突、中东危机及“美国增添的不确定性”等多重威胁。同日,德国国防部公开呼吁加强后备军建设,波兰新型情报侦察舰下水,英国加速核武库升级,欧洲正以冷战以来未有的速度集体扩张军备。
安全焦虑驱动的军备竞赛
俄乌战争彻底击碎了欧洲的安全幻想。三年冲突暴露了欧洲军事的致命短板:德国联邦议院通过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相当于全年财政预算的6%,但2023年欧盟承诺生产的100万发大口径炮弹仅交付一半;法国虽拥有欧洲最完整的军工体系,但其弹药产能据估计只为朝鲜的78%。更深刻的冲击来自政治层面。特朗普政府暂停对乌军援、私下默许俄罗斯占领乌东领土等举动,让欧洲意识到美国承诺的不可靠。马克龙直言“盟友关系不稳定”,德国副总理哈贝克则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开表示要招募50万后备军,24小时内征兵网站点击量突破120万次。这种全民皆兵的氛围,被欧洲问题专家姜锋描述为“欧洲正在准备打大仗”的明确信号。
安全政策的转向同样体现在规则妥协上。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和波兰相继启动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程序。波兰计划生产100万枚地雷部署于俄白边境,立陶宛采购8.5万枚反坦克地雷。这些曾被视作“不人道”的武器,如今成为“实用主义至上”的防御工具。欧盟机构对此反应温和,印证了欧洲安全的基调已从“价值观主导”转向“生存优先”。
重建军事自主的荆棘之路
欧洲军工复兴面临三重矛盾。首先是产能困境。法国推动的《欧洲国防工业战略》要求联合采购项目中至少65%组件需在欧盟生产,但能源成本高企、理工科专业人才短缺(学生占比不足25%)制约了扩产速度。2023年欧盟炮弹交付缺口达50%,而波兰为快速换装北约标准装备,直接向美国采购F-35战机与“爱国者”防空系统。其次是技术依赖风险。欧洲缺乏对标美国F-35隐形战机的替代品,但特朗普对北约承诺的摇摆,使葡萄牙、丹麦等国担忧美国未来可能断供软件升级。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专家克劳迪娅·马约尔坦言:“欧洲既需要美国装备,又恐惧被其捆绑”。更深层的障碍是内部分裂。法国力推“欧洲优先”的采购政策,而波兰等东欧国家则主张“能买则买”,拒绝为欧洲本土产业等待数年。这种分歧导致价值1500亿欧元的欧盟防务贷款机制陷入僵局。
为突破困局,欧洲选择两条路径并进。短期靠“混合采购”:德国一边订购美国F-35,一边与法国、西班牙联合研发下一代战机;波兰在引进瑞典萨博集团建造情报侦察舰的同时,启动国产“海豚计划”潜艇项目。长期押注战略自主:欧盟计划2030年前投入万亿欧元重振军备,其中1500亿欧元通过发债筹集。德国更改革“债务刹车”机制,豁免国防开支的上限,未来12年将向军事和基建领域投入近1万亿欧元。这些投资预计拉动欧盟GDP年增长0.8%-1.6%,军工产业营业额在2023年已达1588亿欧元,同比增长16.9%。
不可逆的转型与未卜的前路
军备扩张正在重塑欧洲社会的肌理。兵源制度首当其冲:马克龙宣布探索“新版志愿兵役”,吸引青年通过军事训练服务国家,以此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兵员短缺。同时,核威慑成为了欧洲国家之间的新纽带:法国主动提出与欧洲伙伴讨论核战略,英国启动“一代人以来最大核武升级”,采购12架能搭载核弹头的F-35战机。 经济结构也同步转向:德国将原用于社会福利的财政资源倾斜至军工复合体,欧盟军事研发经费2024年增至130亿欧元,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被列为“不能落后的颠覆性领域”。
然而,这种转型伴随着巨大风险。财政压力最为紧迫:法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高达113%,德国为填补防务缺口不惜放宽各州借贷限制。安全悖论也悄然浮现:波兰在边境埋雷、德国在议会大厦前陈列坦克的举动,虽为威慑俄罗斯,却也加剧了邻国的不安。北约在爱沙尼亚举行的“刺猬2025”演习创下1.6万人参演纪录,俄军同期向哈尔科夫发射导弹,也印证了军事对抗的螺旋升级。最根本的矛盾在于:当欧洲试图用钢铁洪流换取安全感时,却可能陷入“越武装,越焦虑”的循环——正如欧盟内部报告所承认,37%的军费增长源自“被迫的团结”。
尾声:新常态下的脆弱平衡
俄乌停火谈判虽被提上日程,但欧洲的军备引擎已无法回头。特朗普推动美国撤离欧洲防务的意图,反而加速了欧盟万亿欧元防务计划的落地;德国钢厂正将产能转向装甲板铸造,法国幻影战机生产线扩招3000名工人;波兰退出禁雷公约后,国有兵工厂开始昼夜运转。
这些场景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享受了三十年“和平红利”的欧洲,正式踏入“自主防务”的演练场。马克龙宣称“自1945年以来自由从未如此受威胁”,实则道出了整个大陆的集体认知:当盟友变为变量,稳定沦为幻觉,唯一可靠的只剩手中的武器。而历史留给欧洲的考题是:在火药味弥漫的新常态下,如何避免让“准备战争”变成“催化战争”?答案或将决定大陆下一个十年的命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