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朋友圈全是‘遥遥领先’的截图,可没人敢问一句:这芯片到底怎么来的?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答案藏在一条被忽视的小道消息里:Mate 60 Pro开售后第三天,上海微电子的官网悄悄把“14nm验证中”改成了“14nm小批量试产”。

就这一行字,让ASML盘后跌了6%,比高通还惨。

有人觉得夸张,但把时间线往回拉三年,会发现故事早就写好——2019年禁令刚落地,华为仓库里囤的最后一批5nm晶圆,只够撑到P50。余承东在发布会上那句“用一颗少一颗”,不是卖惨,是真没库存。

当时最悲观的预测是:华为终端业务三年内归零。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结果归零没等来,等来了一整套“土法炼芯”的野路子。

先说光刻机。

EUV被卡脖子,那就绕开。

清华团队搞出的SSMB光源,说人话就是“用粒子加速器当灯泡”,把极紫外光换成同步辐射光,波长够短,能量够猛,缺点是设备比三层楼还高,只能放在合肥的实验室。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可就是这个看起来离谱的方案,让20nm以上工艺先跑通,给国产DUV争取了时间。

再说晶圆厂。

中芯国际去年还在犹豫要不要买国产光刻机,今年直接“真香”。

原因很现实:台积电的产能排到2025年,联电的DUV交货期八个月起步,再不国产,连55nm的电源管理芯片都要断供。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于是有了魔幻一幕——国产光刻机第一次量产,先拿华为的订单练手,良率从30%爬到65%,靠的是工程师24小时轮班调参数,听说有人三个月没回家,老婆带着孩子送饭到车间。

最离谱的是材料。

中科院那群搞量子芯片的,原本想弯道超车,结果意外救了急。

他们用碳纳米管做的晶体管,虽然离手机芯片还远,但把“二维材料转移技术”跑通了——简单说就是能把原子厚的薄膜像贴手机膜一样贴到晶圆上。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现在这项技术被挪到14nm产线,专门解决漏电问题,听说功耗直接降了20%。

当然,也不是没有翻车现场。

某厂试过用国产光刻机造7nm,结果曝光一次要40分钟,产能低到怀疑人生。

工程师吐槽:“这哪是造芯片,这是手搓CPU。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但就是这个“手搓”的过程,把上游供应链全激活了——长春光机所的镜片、沈阳真空所的泵、苏州纳米所的胶,原来各自为战,现在被华为一条产线串成了糖葫芦。

最微妙的转变在资本市场。

禁令前,国产设备商去晶圆厂推销,门卫连门都不让进;现在中芯国际的采购总监主动打电话:“你们那台DUV,能不能先给我们试三个月?

”有券商研究员私下说,这感觉就像当年深圳电子厂第一次用上国产贴片机——老板嘴上骂骂咧咧,背地里把进口设备全卖了。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至于美国那边,剧情更魔幻。

一边加码制裁,把长江存储拉进实体清单;另一边高通偷偷申请供货许可,文件里把骁龙8Gen2改名叫“4G移动平台”,就差把“求放过”写在脸上。

有硅谷华人工程师爆料,英伟达内部开会,讨论如果中国真搞出5nm,要不要把A100的CUDA生态开放给华为,“毕竟赚钱比打仗重要”。

说到底,这场芯片突围战没有奇迹,全是笨功夫。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就像Mate 60 Pro拆机视频里那颗麒麟9000S,芯片角落刻着“CN 2023”的小字,放大看边缘还有两道细微划痕——据说是产线调试时,机械臂刮到了晶圆,工程师舍不得报废,用激光修补后继续流片。

现在回头看,华为发布会没提芯片参数,没跑分,只放了一张“卫星电话”的演示。

当时以为是噱头,后来才懂:当对手还在纠结几纳米时,他们已经把芯片变成了“只要能打电话,就不算输”的底气。

这大概就是中国制造最野的地方——规则写死了,那就把规则改写成“够用就好”。

5纳米光刻机还没量产,但中美经济的转折点已经悄悄逼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