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没到北京,美财长就突然喊话中国,说再购买俄罗斯石油就收取重税。那么,美国为何会突然有这样的表态?中方会因此妥协吗?
特朗普目前虽未踏上访华行程,但有关他是否出席亚太经合峰会、是否提前访华的消息已经在频繁出现。综合当前消息看,双方确实有接触意向,但还没定时间表。这种“有意但未决”的状态,本身就反映出中美互动正处于敏感、复杂的阶段。特别是中国是否邀请特朗普9月3日出席阅兵仪式这件事,更是成为外界猜测焦点。
就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放话,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表达“强烈关切”,甚至暗示可能征收100%二级关税。并且特朗普上周还对普京发出最后通牒,说如果9月前不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就会对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国家采取制裁,而中国,恰好是俄罗斯能源的重要买家。
这个节点发出警告,目标再清楚不过——这是一次试图“先发制人”的施压,是为接下来的中美谈判制造筹码。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并没有止步于俄罗斯石油,他还提到伊朗石油,甚至直接点名:中国既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也是俄罗斯能源的稳定客户。这两个国家都受美国制裁,然而中国却没有配合西方政策,反而加大进口,对此,美国“并不满意”。从这一点看,如今以贸易战为契机,将中俄伊三角关系作为谈判新内容,显然是特朗普团队的真实意图。
所以,贝森特表面谈的是贸易问题,背后却隐含着地缘政治对冲的较量。问题是,如果只是想通过贸易谈判解决中美之间的关税问题,那一切还算可控。但当特朗普将“能源采购”纳入谈判范畴,就等于打破了原有的边界。俄罗斯石油问题,从此不再只是俄美之间的制裁博弈,而是被纳入中美全面战略竞争的一个新变量。
对此,中方显然不会妥协。从中国近年来的应对来看,我们对于美国以关税为武器的做法,既不回避,也不盲目让步,能谈就谈,不能谈的话,必要时还会适当反制。中美之间从来没有谁能一边倒压制对方的历史,更何况,中国购买俄罗斯能源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俄罗斯正处于西方制裁的漩涡中,对中国出口能源,不仅价格具有优势,而且稳定供应,是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一旦因为美国的威胁而中断或减少采购,不仅让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受损,还可能影响国内能源供应链稳定。
对于伊朗石油亦是如此,中国与伊朗维持良好关系不仅有经济考量,还有外交战略价值。美国希望通过贸易协议切断中国与伊朗、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这几乎等于让中国主动放弃国家利益,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由此分析,美方这个时间点放出重税威胁,也未必能达到真正的目的。贝森特口中的“对话顺利”,实际是因为中美正处于8月中旬之前的一轮谈判窗口期,双方都愿意暂时放下对抗情绪,推进具体磋商。但美方突然加入新的谈判内容,就可能导致节外生枝,原本是讨论关税和产业问题,现在要加上俄油、伊朗核、能源采购,这无疑会让谈判难度陡增。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印度的表态。印度此前已经明确,如果美方真对俄油全面禁运,它会寻找替代方案。这种回应虽然低调,但也等于对美方政策说“不”。如果连印度都不愿完全配合,显然,美国对华施压也难以奏效。
总之,这次美国财长放话,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发出重税威胁,是特朗普政府在重启中美对话进程中另起炉灶的新策略。表面看是贸易问题,实则是战略博弈。通过引入俄伊问题,试图撬动中方在能源、外交、地缘政治上的布局,迫使我们做出让步。
但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既看重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也有底气应对复杂局面。接下来中美谈判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在核心议题上的互信程度。如果美国一味以威胁为手段,反而可能将本已改善的对话氛围再度推入僵局,就看特朗普接下来要做何考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