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编辑|娱叔
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过除了分数外,更影响心情的反倒是心中的执念以及心态。
有的家庭对孩子考了288分的成绩不以为然,甚至还能拍视频庆祝。
可有的家庭却对575分的成绩颇为不满,甚至要因为这个分数将孩子扫地出门。
这么一个看起来离谱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了湖南学生小凯的身上,甚至连记者登门拜访调解都被拒之门外。
对于这一问题,不仅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就连不少官方媒体也纷纷发文评价。
但随着事情的曝光,越来越多令人恶心的情况却在评论区频频上演。
1、575分的困境
虽然小凯的575分已经不算一个低分了,报考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成问题。
可在小凯的家长看来,曾经的尖子生如今发挥失常只考了这个分数是天理难容的,必须要复读再战,来年考取985名校。
因为小凯拒绝复读的原因,他就被家长扫地出门,不仅没有生活费,甚至连家里密码都给换了,让他“无家可归”。
在小凯眼中,他的父母完全是封建思想的化身,不仅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自己,而且还非常地极端,总是给小凯非此即彼的选择。
原来,小凯的父亲在成绩出来后给了小凯三条道路,要么留在家里守规矩,老老实实地复读一年考上985大学。
要么就赶紧去县城找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打工。
再不行就去长沙找工作,反正不能让小凯用现在的分数上大学,就算去上了家里也不会出一分钱。
虽然在小凯看来,父母的行为非常地过分且不负责,可在父母的角度,他们反倒是觉得小凯太不懂事了。
原来在高二之前,小凯的成绩一直非常好,不仅是在当地的重点高中读书,而且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但在小凯有了智能手机之后,他就经常偷偷刷短视频,最终导致了成绩下滑。
所以在父母看来,小凯现如今的成绩都是手机害的,他们必须要让小凯端正态度重新复读才行。

2、网友们的分化
不光是这一家人在记者面前展现出了完全对立的态势,就连网友们对于这件事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势,甚至演变成了令人痛恨的网络暴力。
很多年纪比较大的网友都对家长表达了同情,觉得家长的行为没毛病,小凯是个成年人了,家长没有养育他的义务和责任。
更有甚者将小凯一家的悲剧全部怪罪到了手机上,觉得这都是电子产品惹的祸,希望能够限制电子产品的发展。
但这种说法其实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部分盲目谴责小凯的网友实际上并不是在伸张正义,而是想要重树“封建家长权威”。
如果想要赞同小凯已经可以生活自理的观点,那么家长自然无权干涉他使用手机。
可如果一边觉得家长有权利禁止小凯用手机,另一方面又不需要承担责任,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同样地,也有很多年轻人非常同情小凯的遭遇,觉得这完全是一场家长封建思想所引发的闹剧。
但实际上从小凯口中我们也能听出来,他一直用“他们”来称呼自己的父母,明显是和父母缺乏沟通。
而且他自身沉迷手机肯定也是有不足之处,只不过父母将他逐出家门的行为太过激了,以至于掩盖了这些问题。
3、无效教育的泥潭
从小凯一家的矛盾再到网友们的对立,我们不难看出类似的矛盾在中国的家庭中正普遍地上演。
教育家卢梭曾指出,“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三种无效教育法,但遗憾的是这三种教育方式又是中国家庭最喜欢用的,尤其是第三种可以感动。
我们从小凯父母的言辞中不难看出,他们一直在渲染一种无力感,好像自己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的受害者一样。
如果小凯懂得体谅他们两个的苦衷就应该听话懂事,放下手机好好学习。
这样的“感动式教育”在中国非常常见,很多家长都试图给孩子讲自己的苦衷,以换取孩子的孝顺。
这一做法虽然延续了几千年,但其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
通过渲染自己的苦难,并将孩子置于道德高地之上,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长。
如果孩子没有按自己的意愿,那么家长们就会感觉自己这么多年付出的心血全白费了,因而更加激烈地试图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
但其实这已经陷入了无效教育的泥潭,老话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家长们为孩子做了太多,最后却得不到回应,最后必然会陷入矛盾。
放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不去做很多自我感动的事情,让自己的孩子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成长,实际上就能避免很多矛盾。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无论成绩也好,工作也罢,实际上也就都不再是阻碍亲子关系的障碍了。
亲子关系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关系,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要强抓就能抓住的。
结语
这场看似荒诞的家庭伦理剧实际上所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畸形发展。
中国的亲子关系正处于一个夹在封建传统家庭和现代民主家庭的尴尬环境,家长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尊重孩子的开明家长,可是在意见相左的时候,又总想着拿起家长制的权威。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孩子身上,就目前的社会环境而言,真的让孩子们都像欧美影视剧里面一样在成年后逐渐独立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且不说欧美家庭同样需要为孩子支出学费,单说刚刚高考完的学生们自身,他们其中不少人也是不愿意这么早就脱离原生家庭的。
如此复杂的矛盾之下,成绩和分数也就成了联系家庭关系唯一的纽带。
家长们认为对教育的重视是自己关心孩子唯一的手段,而孩子则反过来觉得家长对自己的关心仅限于成绩。
如此一来一回,畸形的关系也就成了最普遍的情况。
如此看来,小凯一家真正需要复读的并非高三的文化课,而是从幼儿园时期就一直强调的亲子沟通课。
部分信息来源:
红星新闻|快评丨尖子生高考575分被赶出家门,父母决绝就能“治”好孩子吗?
红网|高考575分被赶出家门,家庭教育该补哪堂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