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1
古装轻喜剧正面临一种创作上的两难境地。
前段时间《芬芳喜事》小有热度,改编自《长安小饭馆》的新剧《宴遇永安》却反响遇冷,口碑也走向较为矛盾的两级:一些观众认为它节奏清晰明快,喜剧色彩讨喜;另一部分观众则批评剧中刻意插入的严肃情节与整体喜剧氛围格格不入,存在突兀的割裂感。

这种因元素杂糅而产生的“别扭”观感,并非孤例。放眼近年来的创作风向,“古偶+轻喜”已成为一个备受青睐的固定模式。然而无论是轻喜基调中掺入沉重叙事,还是古偶主线中植入喜剧桥段,不少作品都未能实现风格间的自然融合,反而屡屡引发观众出戏。
《宴遇永安》面对的困境,正折射出此类作品在类型融合层面所面临的普遍瓶颈。

好笑中加入“不好笑”
其实单独看设定的话,《宴遇永安》全家穿越+美食番的设定在轻喜古偶赛道还算新奇有趣。
故事围绕现代少女沈韶光(王影璐 饰)与家人意外穿越至永安城,通过经营小饭馆结识京兆少尹林晏(李昀锐 饰),以未婚妻身份化解危机后入住其府邸云水苑,展开融合美食经营、市井民俗与荒诞日常的爱情故事。
剧中的部分搞笑桥段和沈家人经营食肆的情节,确实能够满足观众对“美食番”的期待。但它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在于类型定位与最终呈现的脱节。

有观众表示,本来抱着看“美食剧”的期待观看《宴遇永安》,却发现它仅作为背景点缀。即使后期女主一家开启饭馆经营副本,也无法弥补观众落空的期待,心理预期与实际观感的落差让作品在首播阶段不被看好。
观众对轻喜剧的要求本就不高,但《宴遇永安》进入主线剧情后,本应轻松愉快的观剧体验,却时常被男主的严肃悬疑线频繁打断。男主角背负的家族仇恨与朝堂权谋线过早展开,沉重的叙事基调与轻喜风格的混搭略显违和。观众刚刚被一家人的搞笑互动所吸引,就被拉入紧张的迷局中,风格的撕裂也让许多观众在初期就选择了弃剧。
也有观众认为,当男主角停止对女主一家的怀疑后,剧情反而渐入佳境。家庭成员间的日常互动逐渐展现出轻喜剧应有的轻松氛围,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线也生出令人意外的化学反应,但“低开高走”为时已晚。

更为可惜的是,《宴遇永安》中的轻喜部分也不尽如人意。例如女主父亲后期表现过于写实,带有令人不适的“老登味”;女主哥哥即使由“轻喜界香菜”昌隆饰演,也不再讨喜。更有观众反馈,家庭成员间的对话场景喜剧效果不强,反而“啰嗦吵闹”。
对于《长安小饭馆》原著书粉而言,剧版的改编则带来了另一种失望。改编过程中的大幅改动,使得作品在核心气质与人物关系上已与原著相去甚远,被书粉批评为“魔改”。
纵观全剧,最根本的矛盾在于试图在轻喜框架内塞入过多元素:既要维持全家穿越的搞笑日常,又要展开严肃的朝堂权谋,还要经营男女主角的感情发展。而贪多求全的创作思路使得每个部分都未能充分展开,结果便是喜剧不够纯粹,权谋不够精彩,写实引发不适,无法让追求放松的观众得到持续愉悦。

“古偶+X元素+轻喜”的模式曾催生过不少成功案例。例如《惜花芷》在女主宅斗线基础上融入了轻喜,让角色的成长与喜剧情节相辅相成;《花琉璃轶闻》则在搞笑之外,嵌入了适度的权谋作为情节推动力。轻喜并非与其他类型完全不相容,关键在于篇幅和节奏。
当下观众对古装轻喜剧的期待其实十分明确:他们需要的是像《卿卿日常》那样保持风格统一的作品,能够提供持续轻松的观剧体验。而《宴遇永安》在类型融合上的失衡,暴露了当前古偶轻喜题材在创作上的困境——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只流于表面。

古偶不宜+轻喜?
如今的古装剧似乎陷入了一种“无轻喜不欢”的怪圈,无论什么题材都试图掺一些喜剧元素。但大多作品得到的反馈往往是画蛇添足,“小众笑点”将好好的故事变成了“四不像”。
笑点不高的观众也许观感良好,但大多观众认为这些作品“为了搞笑而搞笑”,还容易打断主线剧情的节奏。大家看得拧巴,吐槽声自然此起彼伏。

诚然,《书卷一梦》《折腰》以及《卿卿日常》中,几乎完美地平衡了主线剧情和轻喜元素。但大多数作品的轻喜元素之所以翻车,根源在于大家低估了喜剧创作的难度。
角色装疯卖傻、说几句俏皮话并不能称之为“搞笑”,优秀的喜剧需要精准的节奏把控、经得起推敲的台词,更需要演员自然不做作的表演。就像国产轻喜剧的上限《武林外传》,每一个笑点都埋在人物性格和剧情逻辑里,但如此佳作少有。
现在很多剧集的“轻喜”部分仅仅停留在夸张的表情、刻意的肢体动作和缺乏创意的插科打诨上,这样的“喜剧”不仅不好笑,反而会成为作品的减分项。更关键的是,轻喜与古偶这两种类型本身就存在天然的矛盾,强行融合必然出现“排异反应”。

古偶剧的核心吸引力是男女主角之间细腻缠绵的情感拉扯,是氛围感十足的浪漫场景。观众看这类剧,追求的是沉浸式的情感体验,但轻喜元素的本质是解构严肃,两种诉求从根本上就是冲突的。
以《一笑随歌》为例,观众刚为男女主之间的明争暗斗欲罢不能,主角冷不丁搞怪、或突然切到配角的搞笑戏份,之前积累的情绪瞬间被冲散。情绪上的反复断裂,让观众始终无法对角色建立深度的情感连接,也就难以投入到剧情中。
轻喜元素与古偶剧的结合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必须服务于主线剧情,而不是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目前大多数尝试都未能突破这个瓶颈,导致作品在严肃和搞笑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既失去了古偶剧的情感深度,又没能实现真正的喜剧效果。

事实上,成功的类型融合需要创作者对每种类型的本质有深刻理解,并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当古偶剧试图加入轻喜元素时,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让笑点与情感主线自然交织,让它们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否则,这种生硬的类型叠加只会继续产出观感割裂的作品,最终损害的是作品的整体质量和观众的观剧体验。

古装轻喜仍有空间
古偶轻喜难出彩,但古装轻喜在市场中仍占据一席之地。
刚刚完结不久的《芬芳喜事》为喜事系列《兰闺喜事》的姊妹篇。它扎根于古代市井生活,喜剧效果源于家庭成员之间因性格、观念差异所引发的日常摩擦与互动,比刻意抖包袱更有笑点,整体也颇为自洽。
《赘婿》的核心策略是将现代的商业思维与竞争模式,如“拼刀刀”“会员制”等置于古代背景中,时代错位感本身就构成了主要的喜剧来源。全剧的叙事逻辑也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设定展开,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喜剧风格。
《卿卿日常》侧重点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描绘了女性互助,把反雌竞的内核藏在幽默里,喜剧元素是服务于这一温情主题的调味剂;《传闻中的陈芊芊》靠性别反转的轻巧设定制造惊喜;《田耕纪》让穿越女主种田发家,细致展现了主角如何利用现代知识在古代农业社会发家致富的过程。

可以说,最核心的一点在于,所谓的喜剧元素不应仅作为穿插在主线叙事中的“佐料”出现,更应该是贯穿整部作品的叙事态度和世界观。
因轻喜而饱受争议的几部作品,或多或少也存在人设、剧情逻辑不流畅的问题。反观《兰闺喜事》《赘婿》《卿卿日常》中,笑点和人物情感总是拧成一股绳,观众笑的时候不是在“看戏”,而是在为角色的命运共情。
一个自洽且统一的世界观,是允许幽默合理发生的基础。只有当角色本身是可信的,他们引发的笑点才能自然流畅。作品保持住情感基调与喜剧节奏的一致性,观众的会心一笑才能反过来加深与角色的情感连接。

古装轻喜的路还能走,但今天的观众显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功的选角同样至关重要,比如李嘉琦、昌隆天然具备观众认可的“喜感”,白敬亭则具有独特的幽默感,这类演员能为作品增色不少。
然而,喜感乃天赋异禀。除了刘琳、刘钧等老戏骨作为笑点辅助,拥有喜感且咖位足够撑起一部剧的年轻演员依然少见。换言之,当下许多古偶采取“轻喜+”的策略,是出于市场竞争的“代偿”心理。
一些项目或因主演咖位、或因投资规模,在传统古偶赛道上难以与头部作品抗衡,于是便将“轻喜”作为差异化卖点。策略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喜剧创作流于表面,就极易导致作品的割裂感。
归根结底,古装轻喜剧的魅力在于用轻盈的姿态探讨未必轻松的主题。它从不缺市场,缺的是沉下心的创作。当喜剧回归故事本身、服务于人物成长,哪怕是家长里短的市井小事,也能比强撑格局更打动人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