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中医:脾阳不振,则寒湿内生,治虚寒最好的方法就是温中!
4050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现在很多人总觉得身上怕冷,手脚冰凉,肚子发凉,吃点凉的就腹泻,这往往是阳虚寒凝的表现。阳气就像身体的太阳,脾阳则是中焦的小火炉。如果脾阳不足,火力不够,就无法温暖四肢、运化水谷,寒气和湿气就会在体内停滞不去,形成虚寒体质。
这类人除了怕冷,还常伴有食欲差、腹部胀满、大便不成形、身体困重乏力等症状。你看他们的舌头,往往是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象则沉迟无力,沉主里,迟主寒,说明阳气不足,动力不够。
现在阳虚寒凝的人很多,尤其是饮食不节、过度劳碌、久坐不动的人群。他们长期消耗脾阳,导致小火炉越来越弱,无法驱散内部的寒湿。
中医讲“脾主运化”,运化靠的就是脾阳的温煦力量。 如果脾阳不振,运化功能就会减弱,就像锅灶下的火太小,锅里的食物和水无法被煮熟、蒸干,反而变成了一锅“凉水”和“烂泥”。所以,想从根本上驱散寒湿,不能只想着祛湿,关键是要把脾阳这个“火源”补起来。
有些人一有寒湿就只知道用茯苓、薏米利水渗湿,这就像只想着舀出锅里的凉水,却不去把灶火调大。结果水还没舀完,身体的正气可能先被耗伤了。正确的思路是温中健脾,加入干姜、白术、党参这样的药物,先把中焦的火力恢复起来。脾阳充足了,寒湿自然会被温化消散。
举个例子:之前有位患者,常年手脚冰凉,腹部怕冷,夏天都不敢吹空调,一吃水果就腹泻。他之前也试过吃红豆薏米祛湿,结果越吃越乏力,胃口也更差了。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脾阳虚寒,误用渗利之品,反而更伤阳气。
我为他调整思路,以温中散寒、健脾化湿为主,用方:附子、干姜、炙甘草、党参、白术、茯苓、砂仁、桂枝。
方中附子和干姜是核心,如同给将熄的炉火添上猛炭;党参、白术、甘草则负责加固炉膛(健脾);再用一点砂仁醒脾,桂枝温通经脉,把热力输送到四肢。患者服用五剂后,就感觉腹部温暖,腹泻止住。后续调理中,又加入了黄芪、山药巩固脾胃,身体怕冷的情况就大大改善了。
这就是通过温补脾阳来从根本上解决寒湿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祛湿”。只有中焦的太阳重新升起,体内的阴霾才能被彻底驱散。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