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岛内这出戏,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主角,还是那位上任不久、民调已经跌破冰点的赖清德先生。眼看九三大阅兵的日子越来越近,北京这边发出了邀请函,请台湾同胞一起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本来是件挺有人情味儿的事,回顾共同的历史嘛。

可到了赖清德那儿,画风突变,一张邀请函,硬生生被他扭成了一份“忠诚度考卷”。

这不,就在前几天,他的“最后通牒”下来了。措辞那叫一个严厉,直接点名马英九、洪秀柱等一众蓝营大佬,说你们谁敢去北京天安门城楼观礼,回来就准备“依法查办”。好家伙,这哪是执政党,简直就像个管束学生的教导主任,只不过这“校规”管得有点宽,连人家退休金、勋章都想给扒了。

你说滑稽不滑稽?一场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活动,怎么就成了“通敌”的罪证了?这背后,其实藏着赖清德深深的焦虑和他那套独特的“历史观”。

赖清德最后通牒,不许马英九、洪秀柱参加93阅兵,国台办8字定调

这道禁令,最先砸向的,是一群最不该被为难的人——那些亲历过烽火岁月的抗战老兵。这些平均年龄超过九十岁的老爷爷们,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八十年前,他们穿着草鞋,扛着“中正枪”,在长沙的火海里、在衡阳的焦土上,用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口中的“胜利”。如今,他们只想在有生之年,去对岸看一看那场纪念他们青春与血火的盛典,这要求过分吗?

一点也不。但陆委会的警告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到了他们家里。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警察局,还真就客客气气地把几位准备订机票的老兵请去“喝茶聊天”。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白:老爷子,您年纪大了,就别折腾了,这事儿“敏感”。

什么叫“敏感”?这些老兵最清楚不过。他们面对过日本人的枪炮,都没眨过一下眼,如今却要在一纸行政命令面前低头。这背后,是赖清德精心算计的政治小算盘。他上台没多久,民调就给了他当头一棒,满意度跌到31%,不满意度飙到60%,这成绩单,实在是难看。怎么办?老套路,打“抗中保台”牌,把大陆塑造成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台湾的“敌对国家”,通过制造外部危机来转移内部矛盾。

他推出所谓的“抗陆17条”,白纸黑字地把大陆定义为“敌对势力”。这样一来,任何与大陆的正常交流,都可能被扣上“资敌”的帽子。纪念抗战胜利?不行!因为在他那套逻辑里,这是在“唱和”大陆,是在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而这恰恰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他要构建的是一种与大陆完全切割的“台湾认同”。

更有意思的是,他对历史的态度。他很少提“抗战胜利”,更喜欢用日本人的说法——“终战”。每年,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去嘉南大圳,给日本工程师八田与一的铜像鞠躬。对殖民者感恩戴德,对浴血奋战的先烈却百般提防,这种选择性失忆,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史观扭曲。他真正想纪念的,或许从来就不是那场全民族的胜利,而是那段他精神上更为亲近的殖民历史。

赖清德最后通牒,不许马英九、洪秀柱参加93阅兵,国台办8字定调

赖清德的禁令,第二波威胁,精准地对准了马英九、洪秀柱、夏立言、萧旭岑、刘兆玄这几位蓝营的“指标性人物”。安全部门的话说得更直白:只要你们敢去,回来就走司法程序。这把钳子,就是要死死扼住蓝营的喉咙,让他们在两岸议题上彻底失声。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按剧本走。赖清德越是封堵,岛内民众的好奇心反而越重。一时间,“九三阅兵”、“长沙会战”这些词,在台湾的网络搜索量暴增。很多年轻人开始翻箱倒柜地找资料,想看看八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纸禁令,反而意外地掀起了一股“抗战话题潮”。政治的封口,终究堵不住历史的好奇心。

马英九看准了这一点。他这个人,执政成绩褒贬不一,但在维护历史记忆这件事上,他从不含糊。在一个座谈会上,他面对着媒体的长枪短炮,不急不缓地说道:“我是湖南长沙人,我祖籍湖南。” 紧接着,他一口气报出了22场对日大会战的名字,从淞沪会战到豫湘桂会战,如数家珍。最后,他话锋一转,不点名地讽刺赖清德:“一个不承认自己民族历史的人,不配代表台湾。”

赖清德最后通牒,不许马英九、洪秀柱参加93阅兵,国台办8字定调

这番话,说得漂亮。它绕开了蓝绿的政治纷争,直接诉诸于最根本的情感和历史认同。很多中间选民,甚至一些浅绿的民众,听了都得点头。是啊,无论政治立场如何,历史是客观存在的。马英九的这番操作,为自己,也为蓝营,找到了一个情感的锚点。

可问题是,整个国民党,又有几个马英九呢?就在赖清德步步紧逼的时候,国民党内部却在上演着另一场大戏——党主席争夺战。朱立伦不寻求连任,台中市长卢秀燕又明确拒绝参选,党内一时间群龙无首。为了“劝进”卢秀燕,国民党高层不惜一再修改选举规则,把领表登记时间和党员补缴党费的期限一拖再拖。这副“因人设事”的嘴脸,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为了卡住郑丽文、张亚中这些统派色彩较浓的人。

赖清德最后通牒,不许马英九、洪秀柱参加93阅兵,国台办8字定调

这就很尴尬了。外面民进党已经把刀架在了脖子上,国民党内部还在为谁当“老大”这点事,搞得乌烟瘴气。面对赖清德的禁令,国民党中央竟然连个像样的回应都没有。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这顶帽子,国民党戴了这么多年,看来一时半会儿是摘不下来了。这种“软骨病”,才是他们面对民进党屡战屡败的根源。

就在岛内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北京这边,国台办的回应来了。没有长篇大论,就简简单单八个字:“依法追责,坚决打击”

这八个字,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巨大。

首先,它精准地划定了打击范围。注意,说的是“依法追责”,追的是谁的责?是那些铁了心要搞“台独”的分裂分子,是那些配合外部势力、损害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政客,而不是广大的台湾同胞。这是一种清晰的切割,把“台独”和“台湾”区分开来,团结多数,打击少数。

赖清德最后通牒,不许马英九、洪秀柱参加93阅兵,国台办8字定调

其次,它亮明了斗争方式。这八个字里,没有“炮火”,没有“兵推”,而是“法”。这说明,北京的“工具箱”里,不只有军事选项。从2005年的《反分裂国家法》,到后来的两岸司法协作机制,再到针对“台独”顽固分子的制裁清单,法律的武器库其实早已备好。这是一种更现代、更精准的斗争方式,把战场从军事领域,延伸到了法律和经济领域。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台湾的石齐平先生看得就很透彻。他说,当今世界,中美博弈已是明牌。北京对美国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已经做好了全面斗争的准备。这次九三大阅兵,就是一次亮剑,不仅是向“台独”分子亮剑,更是向那些妄图“以台制华”的外部势力亮剑,告诉他们,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实力,不容试探。

赖清德想用一纸禁令,来测试大陆的底线,结果收到了这八个字的回应。这就像一个在悬崖边不断试探的顽童,殊不知,悬崖本身就是最清晰的红线。他如果继续把这种政治表演当成护身符,那么台海那头灰犀牛,恐怕就要渐渐显形了。

赖清德的这番操作,短期看,似乎是巩固了他的“深绿”基本盘。但长远看,他正在亲手撕裂台湾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压缩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回旋空间。

赖清德最后通牒,不许马英九、洪秀柱参加93阅兵,国台办8字定调

每一次对两岸交流的阻挠,都是在加剧岛内的对立。蓝绿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社会被意识形态切割得四分五裂。一个连内部都无法达成共识的社会,怎么可能集中力量去应对外部的挑战?

更危险的是,这种对抗性的路线,会让华盛顿和东京更容易把台湾当成一枚棋子,而不是一个平等的伙伴。你越是表现出“抗中”的决绝,他们就越会觉得你“好用”。但“好用”的棋子,往往也是最容易被抛弃的。当局口口声声“国际连线”,结果可能只是换来一堆昂贵的军购账单,和一次次被动地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

一旦台海局势真的升温,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断裂,首当其冲受损的是谁?是那些依赖芯片的全球科技巨头。到那时,华盛顿的政客们在计算成本和收益后,还会不会为了台湾而“两肋插刀”?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并不乐观。赖清德手中的“安全牌”,很可能最终会变成美国可以随时丢弃的选项。

局面真的无解吗?也未必。马英九基金会原本计划的“青年赴陆参访”,如果换个思路,改成“两岸青年共同修缮抗战遗址”,是不是既能延续历史记忆,又能让对话在民间层面软着陆?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愿意放下零和博弈的思维。

八十年前的那场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用三千五百万人的伤亡换来的惨痛记忆和伟大胜利。这份记忆,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而是属于全体中国人,包括海峡对岸的同胞。

赖清德试图用政治的橡皮擦,去抹掉这段共同的记忆,结果只会让自己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