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
9月1日起,该国所有大米进口按下60天暂停键。这一决定,瞬间在国际粮食市场激起千层浪。
这个全球最大大米进口国去年一口气吃进 468 万吨外米,相当于每天往国内倒 1.3 万吨,可即便如此,首都马尼拉的米价还是像坐了火箭,特级米每公斤直奔 65 比索(约合人民币 8.5 元),比越南同品质大米到岸价还高出三成。这就奇了怪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价格却不降反升,中间到底卡了什么 “肠梗阻”?
菲律宾农民的苦,有点像咱们这边菜农遇到 “菜贩子压价”。去年上半年稻谷大丰收,908 万吨的产量堆成山,可米商收购价却在 8 到 12 比索 / 公斤打转,而农民种稻成本至少 12 比索 / 公斤。
这不是明摆着 “种得越多亏得越惨” 吗?问题出在进口大米的 “虹吸效应” 上。越南、泰国的廉价米像潮水一样涌进来,中间商左手压价收本地粮,右手低价卖进口米,两头赚差价。
更绝的是,这些进口米还能通过 “灰色渠道” 绕过关税,在马尼拉超市里卖得比国产米还便宜。有数据显示,2024 年菲律宾进口的 356 万吨越南大米中,至少有 15% 没走正规报关,直接冲击本地市场。
暂停进口这步棋敢走,靠的是 “双保险”。第一险是国内粮仓够硬 ——7 月大米库存 262 万吨,按日均消耗 3.2 万吨算,撑到 10 月底没问题。
更关键的是,上半年稻谷产量创了历史新高,农民手里还有不少余粮没卖。第二险是国际市场给面子 —— 印度刚放宽出口限制,泰国、越南的米价正往下掉,就算暂停进口,全球供应链也不至于断粮。
就像 2022 年印度禁小麦出口,国际麦价涨了 40%,但这次菲律宾暂停进口,国际米价最多晃荡两下,毕竟全球年产 5.27 亿吨大米,468 万吨的缺口也就是个 “涟漪”。
对本地米农来说,这 60 天就像一场 “限时保护赛”。如果中间商能把收购价从 8 比索提到 12 比索,农民每亩地能多赚 1500 比索(约合 200 元人民币),刚好覆盖化肥涨价的成本。
但问题是,米商可能提前囤货 ——8 月进口量已经比往年同期多了 40%,这些 “埋伏” 在港口的外米,随时可能在 9 月后涌入市场,把保护政策的效果冲个稀巴烂。
更麻烦的是,菲律宾 80% 的大米流通掌握在三大粮商手里,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 “饥饿营销” 把米价炒上天。
2020 年越南暂停大米出口时,就出现过中间商囤货导致国内米价翻倍的情况,这一幕很可能在马尼拉重演。
越南这次算是被 “坑” 得最惨的。这个每年往菲律宾送 356 万吨大米的 “老搭档”,突然失去了 15% 的出口市场,胡志明港的米商们估计得集体 “喝西北风”。
更尴尬的是,越南国内库存积压严重,湄公河三角洲的仓库里堆着 500 万吨大米卖不出去,这下子只能低价转卖给印尼、马来西亚,搞不好还得赔本赚吆喝。
国际粮商也坐不住了,四大粮商在菲律宾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 60%,暂停进口直接断了他们的现金流。
不过这些老江湖早有后手 —— 嘉吉公司已经开始把原本运往菲律宾的大米改道斯里兰卡,还趁机和当地政府谈下了长期供应协议,这招 “围魏救赵” 玩得挺溜。
马科斯政府打的是 “时间差” 算盘:用 60 天窗口期让本地稻谷消化掉,同时试探国际市场反应。如果这期间米价稳住了,下一步可能把进口关税从 15% 调回 35%,彻底筑起 “价格护城河”。
但风险也不小 —— 城市消费者已经开始抱怨,马尼拉的家庭主妇们算了笔账:要是米价每公斤涨 2 比索,一个五口之家每月得多花 400 比索(约合 53 元人民币),这在贫困率高达 18% 的菲律宾可不是小数目。
更要命的是,菲律宾 80% 的大米消费集中在吕宋岛,而库存主要集中在棉兰老岛,物流环节的 “肠梗阻” 可能让保护政策变成 “局部甘霖”。
这场粮食保卫战,本质上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一次 “自救实验”。菲律宾的困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农产品进口依赖的致命伤:当本国农业竞争力被跨国粮商和低价进口品碾压时,再大的进口量也填不满市场的 “黑洞”。
马科斯这招 “急刹车” 能不能换来长期稳定,还得看接下来两个月的 “疗效”—— 要是中间商老实了、农民腰包鼓了,那这 60 天就是 “及时雨”;要是米价反而涨得更凶,那可就成了 “火上浇油”。
毕竟在粮食问题上,任何政策都得在 “保护生产者” 和 “安抚消费者” 之间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