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巨头鏖战,一场关于“速度”的战争打响。如果要问,这个平台经济、流量思维主导的时代,还有什么是无法被数字化的?一家乳企用它的行动作出了回应:保持“在场”——守住消费者和城市的连接。
清晨,一瓶鲜牛奶被轻轻放入奶箱,它不是线上下单那样的随叫随到,而是一份“被记得”的心安,是一个老牌乳企对鲜味生活的郑重承诺。
对即时零售的讨论和关注进入一个高潮的当下,以三元食品(以下或简称“三元”)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企业,坚守与用户在真实世界的交流与接触,认真审视线下场景的长期价值,让喝牛奶这件事不再是和手机之间冷冰冰的操作,而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回响的情感约定。
送奶到户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市场对服务和产品要求极度苛刻的今天,三元仍然选择这种近乎“笨拙”的方式拥抱消费者,体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品牌选择:用更有竞争力的奶源质量、冷链保障、供应链,去和算法、流量、速度抗衡。
在一个追求“快”和“轻”的消费时代,三元选择用“慢”和“重”的方式,来守护品牌和用户之间的“第一小时”。不同于“流量思维”,这种扎根于本地,对当地消费群体需求的洞察力,成为这家企业生产与服务的护城河。
一杯三元北京鲜牛奶的“送达之旅”
面对即时零售的冲击,老牌乳企三元以“重资产”与“深度关系”作出回应,“即时”不止于速度,更在于“高质量送达”——鲜、安全、可靠,产品本身即优质服务。
从地理区隔的角度上看,三元可能是北京市民能喝到的最新鲜的牛奶了。
首农食品集团旗下的首农畜牧是三元食品的奶源供应方。一瓶三元北京鲜牛奶,从北京周边或者近郊地区的牧场到部分北京市民早晨的餐桌上,最快只需要 12个小时。
当主流即时零售依靠平台聚合、骑手众包实现“信息与运力的匹配”,三元却选择了一条更重、却更可靠的路。
从郊区工厂到北京市民的餐桌,百来公里的低温冷链路称得上是一条“保鲜通道”——生牛乳经过杀菌、消毒、加工、灌装、检测等多种工序后,一路恒定温度送达城市各个直销点、奶站,然后妥帖交到每个消费者的手里。
即时零售抢占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当下,三元拼的不是几点几分送达的急迫,而是从“第一小时”就开始的新鲜守护。
这也是为什么,在行业内部来看:从不可替代性上看,“到户”可能是三元最强的护城河业务之一。
实际上,到户业务只是一个缩影,这背后的底气来自三元对产品新鲜的追求和坚持。
如何定义一瓶牛奶的“新鲜”?三元的答案是:用一座城市的资源,做一杯本地化的牛奶。
依托首农畜牧的强大布局,三元背后拥有29座现代化奶牛场、超10.5万头荷斯坦奶牛,日供鲜奶1700吨以上,并配备领先的育种技术,从基因端确保奶源品质。
在品控方面,三元建立起远超欧盟标准的全程可追溯养殖体系,实现了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链路闭环管理,坚决确保100%北京本地奶源,最大限度压缩产消距离。
位于瀛海的智能化生产基地,则进一步将“新鲜”标准化:中央控制系统全面接管从原奶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极大降低人为干预风险,保障奶品稳定鲜纯。
三元“920焕新升级”,“三元北京鲜牛奶”全新上市,一个“鲜“字格外显眼
而这些投入最终都转化为可感知的产品价值。最新升级的三元北京鲜牛奶,不仅将蛋白质含量从3.0g/450ml提升至3.5g,保质期也严格控制在7-9天,凭借更浓醇的口感和更短的货架周期,在高端鲜奶市场中建立起鲜明竞争力。
可以说,三元用高频、稳定、有温度的触达,建立起了超越单次购买的长久陪伴,成为新老北京人餐桌上的“自己人”。
从“北京味道”到“北京礼物”
为什么“送奶到户”在北京消费者当中又重新流行起来?
当互联网平台试图以“即时”重新定义消费时,三元给出的另一个解法:“新鲜”不只是时间指标,更是一种关系属性。
提到三元,“北京基因”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市牛奶总站的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历经60余年发展,所带来的产品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北京味道”。
今年4月份三元在鼓楼东大街开了个“北京市牛奶公司”,店内销售现打鲜奶、奶茶、冰淇淋、奶昔、咖啡等产品。
除了 年轻人来打卡探店,附近的老年人也爱来,他们甚至会问店员 “能不能早上四点开门”,以方便他们前来“打牛奶”,“就像小时候那样”。
在很多北京人的记忆里,三元都是“独一份”的。这么多年,北京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喜好也在发生改变。
“喝了几十年,还得认三元。”2006年,葛优的一句广告语让不少北京市民印象深刻。三元这次“920焕新”中,重新起用葛优作为代言人。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细碎,牛奶的消费场景变得高频、小瓶,同时在产品选择上也变得更加多元。
有业内人士提及,“过去,三元主要的渠道都集中在大卖场、零售店,随着消费场域的变化,三元的业务现在需要及时跟上。”
三元内部的共识是,品牌在北京市场具有特殊性,渗透率很高,这里是“大本营”,需要做透,但不能被“北京标签”局限,而是要发挥这样的信任优势,让更多外区市场接受和喜欢这个来自首都的牛奶品牌。
年初开始,三元开始聚焦京津冀,有内部人士透露:“三元在整个京津冀知名度比较高,运作的效率比较高,渠道上看投入产出比应该是最高的。”
从品牌力的建设上看,三元在今年8月份新开了西客站店,借助开往全国各地的“中国速度”,买上一些新鲜的三元牛奶作为“北京礼物”成为一种时尚。从这一动作不难看出,三元为想向市场传递出一个声音:来自首都的 “礼物”,值得消费者信赖。
葛优的再次代言、文旅地标开设奶站、西客站“北京礼物”专卖——这些动作将喝牛奶从功能需求,代入到一种文化认同与情感记忆。
把流量变为“留量”。这是一种平台无法提供、算法无法计算的“软资产”。
乳业竞争加剧,三元如何守擂?
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乳制品行业正步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因需求不振与竞争加剧,乳业逐渐由过去“量价齐升”的增长路径转向“量稳价弱”的发展格局。
尽管当前奶源过剩、同质化竞争等挑战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却也进一步倒逼乳企加快产品创新,构建新的增长动力。
此背景下,低温鲜奶是少数保持增长的细分领域之一。数据显示,2025年低温鲜奶渗透率增速4.1%,超其他品类,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低温鲜奶社交媒体主动搜索增速超过108%。
虽然有增长,但近年低温鲜奶赛道“卷价格”,加剧了头部企业和区域型乳企的竞争。
三元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推动产品焕新,是其对市场变化的直接回应。从上半年的信息披露中不难看出,三元企业内部已经意识到,作为深耕北京市场的区域乳企,此前并未完全发挥自身优势。
为了迎头赶上,三元开始战略转型,不断深化战略改革、着力优化销售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并进行机制创新。
据了解,三元过往的SKU很多,整体营销资源、销售资源的分配多而杂,但现在已回归到有针对性地对产品创新进行布局及调整。
在传统的乳企改革中,创新一般在事业部完成,但三元此次改革选择通过总部的职能调整,去做总部和事业部的协同,改善营销及销售资源分配分散且效率低的问题。
通过更加集中的组织布局与更高效的响应机制,三元进一步强化了在细分市场的服务能力与竞争优势,但这些对三元来说还不够。
目前有观点认为,明年会是“三元元年”,当前的战略取舍与架构调整,正是为中长期的持续胜利奠定基础。
在当前不断变化的零售市场中,三元并未去卷“更快”的竞赛,而选择向上游溯源、向深度运营。
它为所有转型中的重资产企业指出了另一种可能性:真正的“即时”,或许不在于最后一公里的极致压缩,而在于品质的追求、和消费者的深度连接,以及自我变革的勇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