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眼前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也不是/天亮后便会很美的。”

这一段出自电影《喜剧之王》的对白,让十几岁的周游印象深刻——那时的他尚未成为一名演员,和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正处在人生中“天黑”、迷茫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间节点,直到迎来被一束光照亮的时刻。

2013年8月,周游在社交平台上打下这样一句话:“希望未来能在电影院看到自己的作品。”2014年大年初十,他更新了几张照片,画面中是正在飘雪的北京车道,一个戴着红色耳机线的男孩和行李箱伫立原地:“北京,我来了!”

如果打开演员周游的履历,你会发现这条道路其实不算顺遂: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到入围戛纳、柏林国际电影节,周游的演艺生涯经历过书模、话剧群演、灯光助理、广告演员等不同的阶段,巅峰时期拍摄了上百条广告——也许在记住他的名字之前,你就已经先看过了他的表演。

从什么时刻开始,他坚定了自己的表演之路?不如来听听周游本人的答案——本次,NOWNESS携手设计师手袋品牌GROTTO个乐共同呈现「So GROTTO」Vol.6,我们与演员周游一同踏上属于他的旅程。


*「So GROTTO」是GROTTO推出的人物栏目,我们试图打造一个对话的空间,邀请不同领域的朋友透过镜头与声音,听见故事、触发共鸣,探寻多维度的人生面向与自由。

对周游来说,表演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他不是科班出身的学生,也没有从小熏陶的环境,但这些都不影响他成为一名好演员——事实上,他觉得“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一种表演的本能”。

他回想起学生时期,人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状态切换,天然包含了一定的表演性:每个人在父母面前是一个形状、在老师面前是一个形状、在同学面前又是一个形状,“比如老师要请家长,你肯定会表演一种楚楚可怜、或者祈求不要找家长的状态”。


周游从小就养成了观察人与事的习惯,他喜欢通过别人的动势、眼神去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这种细腻的直觉和感受有时会用来判断家人的一举一动,但当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摩擦和讨论时,家人往往会用笼统的“你太敏感了”简单带过。

这种“敏感”也许带有一定的遗传基因:周游的父亲是影迷,在港产电影活跃的千禧年初,他经常带着周游去电影院看成龙的动作片,也会在中央六台的电影频道看《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美国大片——周游记得每次看完电影后,父亲总会和他一起分析角色或剧情、让他输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当时的感受力很强,比如说看战争片的时候,我也会有同样的压抑和破碎感”。

这种曾经让自己“格格不入”的天赋,在长大后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演员这份职业,恰恰需要他有足够的敏感和细腻、去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情绪。



17岁的时候,周游被饶雪漫选中,担任了《左耳》《沙漏》等原著的书模——尽管只是拍摄静态的平面,但因为需要演绎书中的内容和剧情,他懵懂地意识到,自己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站在某个地方、而是要调动自己的情绪、产生具象的表达和状态切换,这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表演的种子。

在此之后,他发现北京的影视行业资源和工作机会更多,也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北影厂的话剧团做群演,同时帮忙搬道具、化妆、陪大家排练,这样过了两三个月,“其实也慢慢学习到了演员所需要的基本功,比如说话声音要洪亮等等”。

初入行的几年里,周游逐步摸索出自己的门道,一点一点接近“真正的表演”。他想起前几年流行拍1分钟的短剧情广告,像是一个完整的小作品,自己也会学着往里面添加思考,“比如剧本介绍角色是一个白领,我就会穿着一套西装过去,思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那个空间会做什么,需要带上什么道具”。



拍了差不多100部广告之后,他也慢慢从最初的不自信,开始找到了一些试镜的方法和门路——但那段时间,周游也还不确定,日复一日的广告拍摄,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直到二十二三岁的一天,周游扛着包坐在一辆公交车上,车在一个宽阔的十字路口停下等待红绿灯。在那个瞬间,车窗外的路灯发出金黄色的光打在身上,他忽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为什么不能勇敢地去尝试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那一刻,我确信自己要成为一名演员。”

周游的名字是外公取的,本意是希望他未来可以周游世界。自从踏上演员的道路之后,他似乎也开启了真正的旅途:

2018年,周游凭借电影《镜像人·明日青春》获得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年度新锐男演员奖,之后签约公司,进入一个加速的状态。

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旅程:一方面,周游会因为不同的影视项目往外走,和不同的剧组辗转各个国家和城市拍戏——拍奇幻剧集《我的巴比伦恋人》时,他随着剧组前往摩洛哥、古巴比伦取景;拍《人生若如初见》时,他在横店和中山城学习骑马;而《日光之城》则是在西藏拍摄,从海拔3650米的拉萨,一路升高到岗巴县5200米的最高点。



“对演员来说,提前进入一个地方是有效的,大部分角色都会让我提前去当地体验生活。只要用心观察当地的人和环境,你可以尽快地感受到那里的气息和氛围,也思考他们在此之前是怎么生活的,之后又会是什么样的发展。”

作为一名演员,在周游各地的过程中,学习新的语言似乎也成为了一种附加经验:他在《风犬少年的天空》中学重庆方言,在电影《狗阵》中学西北方言,和台词老师一点一滴去磨,前期反复地练习、后期再进棚修正,让自己越来越像角色本身。

在学习方言的过程中,周游始终与角色共生,坚持在已有的经验之外探索未知的可能,与角色碰撞出新的火花——“方言其实对于我来说是个双刃剑,好的地方是因为语言体系的变化,我可以一上来就准确地知道这个人物的感觉,再加上动势、加上神态和情绪,这个人物就慢慢成型了。”

地理意义上的周游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我也会跟着一个新的角色走、向内探索,围绕他的感受和情绪,不停在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遨游。”

拍摄《风犬少年的天空》时,编剧里则林在片场观察周游,觉得他已经与角色融为一体——最初,这个角色只是承担了一个起承转合的线索,直到后来和周游聊天、聊到各自成长中的无奈心酸,聊到在命运洪流中被逼到角落的少年,对他人命运的愤愤不平和同情,才有了后来补充的故事和结局。

在他们看来,暗淡的人生也值得被书写,如同黎明时分,“天空”的至暗之处,往往也是光升起来的地方。



如今,每次开启新的表演前,周游都会在前期写出自己对于人物关系的理解和故事小传,第一时间与剧组和导演沟通——在本次和NOWNESS与GROTTO的合作拍摄当中,他也积极参与讨论、把表演的整体方向清晰表达出来。

“我觉得沟通是创作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彼此不沟通,创作很多时候是固定的,可能也就不会出现所谓艺术中的‘烟花时刻’了。”

2020年,周游主演的《野马分鬃》入围了戛纳、釜山等地的电影节,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肯定;2024年,周游凭借《风流一代》《狗阵》再次入围戛纳,某种意义上让他为更多人熟知,也是一种高光时刻。

但周游始终觉得,阶段性的成败其实并不重要。比起奖项,更重要的或许是表演这件事本身:“一个角色好也行、不好也行,但它一定可以让我积累到很多以后用得上的东西。”

“真正爱上了当演员这件事,是在发现了痛苦和压力之后——痛苦、刺激、兴奋、不安,一系列的情绪变化,以及想要把角色演好的那种压力,说明我开始对这件事情钻了进去。”

如今工作到了新的阶段,周游也一直在尝试打破表演上的瓶颈。“我们可能在工作中会重复使用同样的表达方式、同样的理解和思考。我现在会尽可能地尝试通过不同的角色,打开自己身上的多面性,或者是让这个角色赋予我新的性格色彩。”

现阶段而言,周游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表演方式:在电影前期的剧本围读环节,他会先去想象角色到底是什么样子,等到了实际拍摄的空间,再进一步形成感觉和意识上的东西。“我不太擅长一定在前期把人物的所有动势、表情、肢体动作都设计好,我更喜欢让角色有自然而然的东西出现。”



未来,演员周游的旅途还在继续。他的下一个目标城市是威尼斯,“因为我去过戛纳、去过柏林,希望下一个作品能有机会去威尼斯。”

在这个旅途中,他也将带上自己所学习到的一切——周游提到,最近出行会带上国内诗人树才的诗集选,其实自己之前并不了解、也不读诗,但常常会在电影采访和映后环节听到某部电影很有诗意的评价,也常看到某段诗歌有电影氛围的形容,“所以我就在想,我也应该去看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随身携带手机和胶片机,在观察到有趣的事物后及时拍照、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某些句子和诗歌,而他把这些重要的物件都装在自己的包包Soft Carry Bag里。

周游的经历和态度,与GROTTO个乐的品牌理念「Born For Freedom」不谋而合:

他出行时携带在身上的Soft Carry Bag,设计灵感正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不论是具有复古质感的褶皱皮革、随性简单的轮廓设计,还是视觉强烈的铆钉元素,都很符合年轻人表达自我、彰显态度的生活主张。

GROTTO个乐一向强调反叛精神与自由表达的融合,Soft Carry Bag延续了品牌经典托特包的结构框架,也通过特殊工艺对皮革进行水洗处理,形成自然甩纹褶皱、赋予皮革独特的肌理感,还增强了材质的柔韧性与耐用性,也符合人们对个性化和长期主义单品的需求。

这也是周游身上天然具备的一种气质,随性、嬉皮、带有说走就走的自由。

直到现在,他也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人。当感受到快要进入下一个工作阶段时,他就会直接选择断舍离,踏上未知的旅程,“我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听从自己的信号和感受,我觉得这就很GROTTO”。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