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璐

近日,有网友在爬泰山时拍到一对视障夫妻带导盲犬“芬迪”雨夜攀登泰山,此事受到网友广泛关注,并引发争议。部分网友对该视障人士提出质疑,认为其在自身行动不便的情况下爬山,可能让导盲犬受累;也有少数声音肯定其行为,认为这是突破身体局限、展现生命韧性的表现。

视障人士作为身体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在面对困难挑战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勇气,这种突破自身局限的追求值得尊重。但需明确的是,任何对自我的挑战,都不应以漠视其他生命权益为代价。

媒体评视障人士带导盲犬爬泰山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当事人在爬山时由于视力障碍只能依靠导盲犬,爬山过程中的各种阻碍对于导盲犬的身体来说是一种伤害。据报道,从多位网友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视障人士用雨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身旁的芬迪却浑身湿透,还要给主人带路。芬迪把台阶认成障碍物,用身子挡在主人,主人却用盲杖敲打它。勇于挑战自己,去攀高山是一种值得敬畏的行为,但是在挑战自我的同时也不该漠视其他生命,陷入自我感动,将感动叙事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导盲犬的培训困难,数量少,需要的导盲犬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导盲犬的数量,对稀缺资源用于非必要的高风险活动,也是一种挤占真正需求者的权益行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700多万视障人士,而现役导盲犬的数量却仅有400只左右,这是严重失衡的比例。该当事人利用导盲犬做非必要的高风险活动,挤占了对其他需要导盲犬进行日常生活的人的权益,是对资源的浪费。

媒体评视障人士带导盲犬爬泰山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在下雨的天气夜爬对于人和导盲犬都存在巨大的风险。泰山地势陡峭,视障人士爬山容易出现意外,导盲犬也可能因为过于疲惫失去引导能力,更何况是在雨天。当事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无形加重泰山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

视障人士渴望探索世界、挑战自我,这是对生命热爱的体现,其权利应得到尊重。但探索与挑战并非毫无章法,可通过更周全的准备降低风险——如在家人陪同、志愿者协助下行动,或借助智能助盲设备辅助导航等,在保障自身与导盲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目标。

媒体评视障人士带导盲犬爬泰山

此次事件引发的争议,不仅反映出当事人对导盲犬保护与高风险活动认知的不足,也暴露了当前导盲犬使用管理体系的短板。一方面,导盲犬培训机构对使用者的宣传教育力度有待加强,应确保每位导盲犬使用者掌握正确的使用规范,明确哪些场景不适合导盲犬参与,避免不当使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尚无专门法律明确界定导盲犬的具体使用场景、禁止从事的高风险活动及工作时长,导致部分使用者对导盲犬使用边界缺乏清晰认知。

相关部门应以此事件为契机,加强导盲犬使用规范的宣传普及,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细则,推动导盲犬资源更合理利用,同时保障视障人士权益与动物福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