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解放战争的硝烟其实已经只剩最后一撮灰。说白了,那会儿最缺的已经不是去刀山火海拼命的战士,而是能坐得住、真能管用的干部。中央磨刀霍霍,新组建了华北局,合计着要先把这块摊子搭起来。人手短缺,人才稀缺,优先谁上位这前后脚问题早就不是头一次出现,偏偏这一次的主角儿叫柯庆施。薄一波第一个点了名,说非柯不可!他有私心嘛?
刘少奇脸上没挂,但话已经绕不开,“你决定用柯庆施,往后犯了错你就别怪别人。”不是闹着玩儿的。薄一波倒半点没摇摆,还真的就认死理了!可刘少奇凭啥对这人持保留意见,他是真小心,还是另有考量?细品一下就知道复杂得很。
柯庆施,说白点就是出身不凡。安徽歙县人,家里头靠着父亲柯日昌,名声在外。老爷子之前混过李鸿章家,学问本事居然兼而有之。别人家的孩子拼升学,他家里拼的是规矩仁义。偏生柯庆施小辰光不是安分守己的那种,透着点倔脾气,就连父亲严加要求都对不上节拍。有点“自来疯”劲头。
柯庆施的性格属于轴得没边,一根筋。哪件事认定就咬死不撒口,这样的习惯有时候能顶事,有时候也把自己绕得死死的。不信么,他那会在学校时,五四运动到处点火,他直接带着学生起哄去了。搞大了,地方政府盯上他,眼都不眨就把人开除了。你说冤不冤?但是,不好好读书就真啥也干不成了吗?未必。
陶行知这些人觉得,这娃不能白白浪费。七拐八绕,送他去南京高师。那年头南京是啥地方,兵荒马乱,外头列强压得人喘不过气。这些社会弊病在柯庆施眼里全成心病,有一回连个车夫都让洋人耍着玩,狗都不如,柯直接写了篇怒骂洋人的文章,把底层人的惨状抖落个底儿掉。结果一出手就被陈独秀那些人看中了。
陈独秀一看手法跟自己玩风投似的,嗅觉灵敏,主动结识他。从此,柯庆施既是理想青年的样板,也是革命队伍里新晋成员。不过,身在其中未必入其骨髓。是好事?还是开始变复杂,难说。
1922年那次远东会议,柯庆施能成中国代表之一,本事有一半,运气得占一半。在苏联,他居然还摸到了列宁的手。这事后来被圈里人吹了好几十年,但其实对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思想深了,但脾气也更龙脑筋了。
回到国内,这人闭门造车,把马克思主义啃得死死地。中央的信赖像雪片一样砸过来,什么活都敢派,他啊,都敢接。但你也发现没有,这几年他像打了鸡血一样,越活越轴。
土地革命那会儿,他脚踏实地,干出过好成绩,组织也没吝啬夸他两句。可胜利的糖吃多了,有时也会齁得慌。跟同僚们吵得那叫一个狠,意见磨不拢就非得分出你死我活。时间长了,真把自己绕沟里去了。
私底下跟王明关系铁得跟穿一条裤子。王明是谁?那阵儿统战部的头把交椅。据说他俩形影不离,有没有嫌疑?道听途说也不能全信,可到了1933年,大事来了。中央一纸命令让他去东北办差,结果人家自己主意更大,任务没彻底交待完就自己撤了。回头还向中央报喜,措辞漂亮极了。关键这不是一般人的错。他没瞒住,满洲省委一拆台,中央怒了。
啥都别说,风头火势他只好认。但这事情之后,大家对他态度明显生疏许多。甚至于,整风运动一来,他成了重点对象。大伙怀疑他政治态度,批了又批。柯庆施嘴硬到底,也说自己绝没叛变,倒是他老婆曾淡如,实捞不下锅,被逼得走投无路,选了自尽。你说有多残酷,这段家事放在今天看都叫人心里发麻。
这一场风浪后,柯庆施重新组织任务变得奢侈。人有时候能挺住三两年,十年八载也熬不过。1947年,中央终于有了召唤,送他去石家庄担市长。很多人都觉得像是破罐子破摔,可柯庆施硬是把这当成翻身仗。他搞教育,抓卫生、出主意让工业快马加鞭,石家庄风气顿时变了样,只不过这样的改变没人想过能持续多久。
人们喜欢谈论他任市长时的突出业绩,可更耐人寻味的在政界内部。薄一波瞧准他、要把他吸进华北局。为啥?其实薄一波当年进监狱凶险异常,就是柯庆施冒死救过他,因此薄一波偏爱他也不枉。
但是刘少奇怎么看这事?他其实一点也不信柯庆施能撑住场面。更多人说刘少奇是公报私仇、权衡利弊,实际上他就是觉得人选得失太大风险。柯庆施脾气刚烈,做起事来谁的话都不听,是不是适合做团队核心?这才是内核。
刘少奇疑虑没消,嘴上却松了口,“你要是坚持,后果一起担着!”薄一波那个时候还没觉得后悔,这也是实棘手的地方。有趣的是他俩最终谁都说服不了谁,临时妥协。现在回头看,也许双方都没彻底想明白。
到了华北局,柯庆施一如既往地轴,看似风平浪静。他就是不改自己一贯作风,内部开会碰到异见,就要拍桌子训斥。大家伙感觉,每遇他一次,都像开一场意志的碰碰车。真有种你高兴就行,我算傻蛋?的意味。
事儿只怕多,有些潜在风险要看环境,他也不含糊。柯庆施开始琢磨阶级问题,提出要把重心放在底层群众“发动”上头。可是华北刚安定哪经得起这种新折腾?别人劝了他几次,他才收点手脚。若真放开手,会不会闹出动荡谁说得清。
其实柯庆施有个活泼点说法,也极其愿意表现自己。他动不动夸赞领导,谁哪怕决定错了他也全力支持。时间久了,这种表现被大家背后嘀咕成“马屁王”,圈子里流言蜚语不断。再说,他干事吧,确实挺有想法,可后头总让人给他背黑锅,甚至有一年多就被中央调出华北局。人脉再广也架不住失了主心骨。
要说柯庆施一生,能让大家记住的其实不是事业有多大,而是那种轴到底、死磕到底的劲头。有点像潜艇过闸口,明明旁边有门,他偏要硬挤。是不是很有男子汉气概?又有人觉得这样实则太危险,自毁前程。
有人说那是正直的展现,不肯被世俗裹挟;也有人觉得完全没必要,社会实在太复杂。现实是,他可以为坚持付出惨痛代价,但也一生坦坦荡荡、直来直去。这人到底成也在此、败也在此。
其实,判断一个干部合不合格,没那么纯粹,所谓“适合与否”,其实全靠环境和时间。若是遇人不淑,也许就成了弃子。而薄一波那句“成败自有责任”的赌气话,到头来可能谁都说不准对还是错。
过去太多东西没法轻易梳理,有条理时也乱得像一团麻。柯庆施身上有很多反面例子,但他身上那些刺青一样的特点,也并没全变成绊脚石。时势、性格、能力到头来其实都没个标准答案,正反话都能说、谁都劝不了谁。
到最后,华北局这一幕落下帷幕,柯庆施早已不是那个传说里与列宁握手的小青年。他变了么?谁又会真的变呢。不变也是命,改变也是命。
满盘皆输还是半路回头,没人会事先知道。讲到这里,这些人与事,仍然留下太多琢磨不定的部分。有时候,权力场里的选择不只是对错,更是一场相互较量——到底谁更愿意为此全盘负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