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黄金周,本该是旅游消费的高峰,却意外变成了穷游的盛宴,八天假期连接中秋,全国旅游热度持续升温,但走出家门的年轻人,却并没有走进酒店。
各地民宿和酒店价格飙涨,有的甚至翻了十倍,也挡不住一股新的潮流:睡帐篷、吃泡面。
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为传统旅游买单?那些投入几十亿建造的景区,为何频频倒闭?
先来看酒店的价格,今年国庆期间,全国多城市的连锁酒店价格暴涨,如家涨了27.1%,汉庭涨了20.6%,维也纳涨幅最高,达32%。
以江西景德镇为例,平时90元一晚的酒店,在黄金周直接涨到一千多,涨幅超过10倍,面对这种节日刺客,年轻人果断选择放弃消费。
不仅是酒店,景区的热度也在降温,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全国跨区域流动总量达到23.6亿人次,日均2.95亿,但真正火爆的,是免费公园、小众景点、博物馆、绿道等非传统旅游目的地。
年轻人更愿意为情绪价值和自由体验买单,而不是人挤人的热门景区和套娃式门票。
年轻人旅游不再是一场花钱秀,而是一场体验战,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奢华酒店和网红景区,更倾向于自由、低预算、高参与感的出行方式。
帐篷、睡袋、穷游App成了旅游三件套,泡面、矿泉水、自己动手成了标配,这不是省钱,是一种生活选择。
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住不起,是活明白了,年轻人有钱,但他们只愿意为值得的体验付费,商品型消费退潮,体验型消费崛起。
旅游不再是拍照打卡,而是寻找灵魂的自由,传统景区如果还在靠门票+拍照点盈利,迟早会被淘汰。
这几年,有太多文旅项目轰然倒下,张家界大庸古城,24亿投资,4年亏损10.8亿,门票半年只卖出2300张,平均每天不到13人,几乎成了停车场。
杭州兰里景区200亿砸进去,仅维持不到一年就败退,苏州静思园曾号称江南第一私家园林,4000多块太湖石估值达380亿,如今三次流拍,园主破产。
陕西白鹿原民俗村、重庆龙门镇、成都龙潭水乡、河南阳子沟等地也接连烂尾或关闭。
这些景区失败的根源惊人一致,没有内容、没有体验、没有灵魂,大搞仿古建筑、套用IP、拍照打卡,靠房地产变现,缺乏持续供给和文化沉淀。
表面上看是文旅,实际是房地产包装,游客来一次就不会再来,盈利自然无从谈起。
反观那些活下来的景区,恰恰走上了另一条路,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被地方文旅集团接手后,放弃高价路线,走性价比路线,矿泉水2元、冰棍1元、西瓜4元一盒,黄瓜2.5元一根,被网友称为全中国最便宜的景区,游客口碑一传十、十传百,生意反而越来越好。
还有神农架,雇人扮野人巡山,增强神秘互动性,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上演王婆说媒武松打虎等实景演出,游客边看边参与,体验感十足,这些景区不靠门票挣钱,而是靠沉浸式体验、服务细节赢得回头客。
年轻人不是不消费,而是消费更理性、更挑剔,他们拒绝被套路,拒绝高价低质,更愿意为真诚、真实、自由的体验付出,他们愿意花几百块去参加一次沉浸式演出,却不愿花几千块住一晚没有灵魂的酒店。
未来的文旅行业,需要做的不是一味盖楼搞投资,而是真正理解年轻人的需求,设计出有故事、有互动、有情绪价值的旅游体验。
服务细节、性价比、文化内核,才是留住游客的关键,那些一刀切的门票,一锤子买卖的商业模式,注定走不长远。
数据显示,全国A级景区数量从2019年的13222家增长到2024年的16541家,增加了3319家,但总收入却从5065亿元下降到4814亿元。
景区越来越多,收入却越来越少,说明市场已经饱和,粗放式扩张已经走到尽头,最扎心的是,能稳定盈利的景区不到5%。
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中国旅游的格局,他们不再是被动消费者,而是内容参与者,旅游平台需要转型,景区需要蜕变,整个行业都要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旅游,才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
回顾这几年,大量景区倒闭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它像一场大浪淘沙,淘汰掉那些靠炒作、靠资本堆砌、靠拍照打卡的泡沫项目,也留下了真正用心做内容、做服务的好景区,年轻人不是不花钱,而是想把钱花得值。
如今,那些还在用高价+地产老路子的景区,是时候醒醒了,景区不是房地产,不是P图打卡地,更不是割韭菜的地方,旅游的本质,是服务,是文化,是体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