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国家想要进步,那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建国之初,为了保护人才,他们隐姓埋名,在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工厂里,默默研究保护祖国的武器。

在这些科学家中,有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她与结婚20多年的丈夫不辞而别,孤身一人从北京前往甘肃,如果不是邓小平在1964年视察此地,也不会想到她在这里。

两人刚见面,邓小平就惊讶地说:“你怎么会在这里?你丈夫找了你5年,都没有你的消息,我们还以为你......”

那么,这位女科学家是谁?她销声匿迹,又是在做什么大事呢?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科学家的爱国情怀

邓小平不说,王承书也知道,或许大家都以为她去世了,她也没有解释太多,而是简单地回了四个字:“执行任务。”

到底是什么任务,让一个女性放下家庭、放下一切、无怨无悔从北京来到兰州、隐姓埋名多年呢?

提到这项任务,还要从1956年说起,那一年,王承书好不容易回到祖国,学业有成的她,自然想要为祖国建设尽绵薄之力。

然而,就当她要大展拳脚之时,钱三强敲响了她的家门,同时说出此行登“三宝殿”的目的,那就是让王承书从零开始,研究难如登天的热核聚变。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起初王承书心中还有些犹豫,但当钱三强说这项任务无人能接时,王承书果断答应了下来

为了能快速起步,王承书申请带队去苏联交流,哪怕在火车上,她也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通宵达旦翻译携带的资料

在这种“拼劲”下,王承书仅用两年时间就收获了成果,但后来因为苏联专家的撤离,导致我国原子弹研究变得更加艰难。

这一次,依旧是钱三强登门拜访,他开门见山说:“承书,这次估计又要让你‘转行’了,但你要先答应我一件事,就是严格保密,不管是谁,你都不能透露半个字。”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看着对方严肃的表情,王承书似乎猜到了什么,但这个坚强的女性,还是毫不犹豫地说出那三个简单却极有分量的三个字:“我愿意。”

不知道工作内容有什么?不让见家人又有什么?不让抛头露面又能怎样?王承书只知道,国家需要她就足够了

怀着这份赤诚爱国之心,王承书悄悄离开了家,甚至都没告诉和她结婚20多年的丈夫,孤身一人,从北京来到了兰州。

从那以后,王承书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没人能找到她的踪迹,包括她的丈夫,而兰州当地一个不起眼的工厂里,多了一个身穿补丁的女工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这里的条件自然不能和北京比,但王承书并没有抱怨什么,她刚换好衣服,就带着同事们一头扎进工作中。

在这项工作中,王承书他们可以说是“遇水搭桥”,没有计算器,他们就用传统的算盘,一点点计算,然后再仔细检验。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少白天和黑夜,屋子里堆满了整齐的草稿,地上有许多蜡烛燃烧后留下的痕迹,而王承书和同事们,依旧在默默计算。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一声声喝彩,当那些难题被一一破解之时,一批符合要求的浓缩铀终于诞生了。

1964年4月,邓小平来当地视察,当他看到人群中那个瘦弱的女人时,忍不住发出惊呼:“你竟然在这里,你的丈夫一直在找你,我们都以为你......”

此刻,王承书如释重负,因为她兑现了当初的誓言:一定要回国,然后报效祖国

到了这一刻,身边的同事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看似普通的女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王承书!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风华正茂

用“天才”两个字来形容王承书都不够,因为她实在是太耀眼了。

她在大学时就十分“拼”,毕业后她没有结婚,而是继续读研,最后凭借扎实的能力而顺利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1939年,她和张文裕走到一起,丈夫也是物理老师,十分支持她继续读博,有了丈夫的鼓励,王承书成功申请到美国名校的博士

对于这次学习机会,王承书十分珍惜,她拒绝了所有邀请,整日泡在实验室中,也正是这股“拼劲”,她创造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方程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能够取得这种成就的,大都是名留青史之辈,而王承书,也做到了这一点,因为这个原因,美国自然不想放她离开,导师也经常劝她。

不过他们低估了王承书的爱国情怀,之后她谢绝了所有挽留,然而美国并不想这么容易就让她回去。

但这些并不能阻挠王承书回国的决心,她先把自己这么多年的资料寄回去,然后在周总理的帮助下,终于在1956年踏上故土

刚一回国,她就两次“转行”,但每次她都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菲贡献。

做完这些,王承书的身体已经很差了,但当钱三强第三次登门时,她还是站了出来。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从始至终

按理说,即使王承书拒绝,别人也说不了反驳的话,因为她的身体的确太差了,修养好后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她在家和国之间,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哪怕她从岗位上退休,也依旧奋斗在第一线,除了传授知识外,她还继续着自己的研究。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1992年,她的丈夫离世,辛苦积攒的10万元,她用这笔钱在西藏建起一座小学,在她病危之时,她立下遗嘱:钱财捐给希望工程,遗体捐给医学单位,资料全部捐给单位。

王承书的一生,就像春蚕那样,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努力“吐丝”,给后人留下精神和财富。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参考资料:

走进核理化院:六十载正芳华,从巨人肩上走过去,全速前行!新华网,2024年10月23日

回眸|一生三次“我愿意”,这是王承书对祖国的深情告白,北京科协,2024年6月18日

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走到一妇女面前,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