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以为铜包钢弹壳技术是中国发明,其实不然,事实上钢质弹壳是二战时的德国首创,苏联紧跟其后但技术不成熟。一战后的德国遭到制裁,战备资源也受限制,因此开始研制覆铜钢壳子弹,其成本仅为黄铜的1/10,且德国通过覆铜工艺(铜层厚度约0.1毫米)兼顾密封性和经济性。在二战期间,德国和苏联均使用了大量覆铜钢壳子弹,包括弹头被甲,德国同时还生产了涂漆钢壳子弹,德国自1942年起大规模采用覆铜钢工艺,到1944年德国钢弹壳子弹(含覆铜钢与涂漆钢弹)总产量达52.8亿发。

同时期苏联因工艺问题产量不大且备受部队诟病。苏联战胜德国后也接收了其钢弹壳技术,稍加改进后于50年代将覆铜钢技术转让给中国,我国军工通过消化吸收后,改进发展出更成熟的覆铜钢弹壳工艺‌,中国通过将铜层厚度控制在8-10微米,既保留铜的润滑性,又减少铜耗量,单发子弹铜用量仅为铜弹的1/20。防锈漆配方历经几百次试验,储存寿命突破30年,更特别的是钢材添加特殊合金元素,硬度与延展性取得双赢。

不可思议,中国子弹成本是美国的约三十分之一


现在中国年产20亿发覆铜钢子弹,节省的材料费可造数十架战机,而美国铜弹成本高达21元/发(中国钢弹仅0.6-0.8元/发)。钢壳弹虽然性价比高,但也有缺点,钢材质硬度高,连续射击时膛线磨损加速,俄制AK-74使用钢壳弹后枪管寿命从铜弹的1.5万发降至8000发,不过你懂得能上战场的枪大多打不了这么多的子弹,中国通过覆铜钢工艺(铜层8-10微米)和漆包防锈技术,将95式步枪枪管寿命提升至1万发,但仍比铜弹低30%。

膛线磨损速率基准水平比铜弹高30%-50%,高精度武器(如狙击枪)仍优先采用铜弹。中国在炮弹制造领域也广泛采用钢壳技术,但并非全是钢壳,而是根据作战需求和技术特点形成了‌钢壳为主、铜壳为辅‌的混合体系,苏联援建的152mm炮弹生产也线奠定了钢壳技术基础,中国后续改进焊接工艺,使05式155mm榴弹炮兼容钢/铜壳弹药。例如122mm榴弹炮钢壳炮弹通过覆漆工艺防锈,储存寿命达30年。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钢壳炮弹因成本低、产能大成为主力,近年通过加装北斗芯片改造库存老弹,误差压缩至15米。覆铜钢技术(铜层8-10微米)虽然平衡了润滑性与成本,但膛线磨损率仍比铜壳高30%。不过中国铜资源储量仅占全球4.3%,钢壳炮弹材料成本就低多了,仅为铜壳的1/5至1/3,战时可快速扩产。铜弹凭借材料特性显著延长枪(炮)管寿命,而钢壳弹通过工艺改良可部分弥补劣势,但本质仍是资源约束下的妥协方案。

不可思议,中国子弹成本是美国的约三十分之一


但铜壳仍在高精度、特殊环境领域不可替代。个人认为未来随着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如合成弹壳),传统的材质界限可能进一步打破。现代国家采用钢壳制式弹药的主要国家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大毛也缺铜)、印度(仿制俄式弹药采用钢壳,西方制式铜壳弹)、巴基斯坦(中国技术支持)、伊朗(制裁原因)。钢壳炮弹的主要应用国家中国、俄罗斯、伊朗。钢壳炮弹主要集中于中、俄等资源受限国家。而高精度或高射速火炮系统(如自行榴弹炮)仍倾向铜壳以保证稳定性。你认为以后未来随着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合成弹壳会以重量更轻,成本更低廉成为主流吗?

不可思议,中国子弹成本是美国的约三十分之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