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或大砍一刀
7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最近有消息称比亚迪要把2025年的销量目标大砍一刀,从550万辆直接咔嚓到460万辆,减掉90万辆。
什么概念?
相当于小米、小鹏,还有岚图绑在一起的年度目标,公司官方倒是淡定表示说不予回应,但是数据不会骗人,今年前8个月,比亚迪累计销量是286.4万辆,年度目标只达成52%,剩下4个月要怎么完成另一半的目标呢?
而更加严峻的是,今年2季度作为“车圈大哥”,它的单车利润环比是暴跌45%,从8800降到了4800,利润率创了3年新低,净利润跌到63.45亿,同比是下滑了30%,这是3年来头一回往下走。
利润下滑,直接体现在了单车盈利能力上。
根据测算,二季度比亚迪卖一辆车的平均售价约为13.7万元,这个价格其实是略有上涨的,说明其产品结构在优化。然而,分摊到每一辆车上的净利润却只有大约4900元,相比一季度少了近3800元。
这个数字,确实低于了市场的普遍预期。
这背后就是价格战杀红了眼,对手各种大降价抢市场,迪王含泪跟进但是低价城墙已经被打破。现在是利润也降了,销量也不涨了,8月份比亚迪新能源车卖了37.36万辆,同比只涨了0.15%。以前,哪个月没有2位数的增幅,这个增长刹车是猛踩了一脚。
面对国内利润下滑,比亚迪选择“内外交错”,在海外市场强力推动扩张以局部缓解压力。最新数据显示,比亚迪第二季度海外 NEV 销量同比猛增 144.7%,单是欧洲市场交付量便飙升 311%,达 70,500 辆。与此同时,海外与插电混动车型总销量前七个月已达 55 万台,约为去年同期的两倍。
这些数字表明,比亚迪的全球战略并非纸上谈兵,然而,海外并非坦途。欧洲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反倾销税仍然存在,例如欧盟去年对中国产 EV 加征 17.4% 进口关税,再加上启动的反补贴调查,仍可能抬高比亚迪在当地的成本与售价。
此外,汇率风险、地缘政治以及供应链不稳定等风险不可忽视。尤其在全球经济不确定不断叠加的背景下,海外扩张战略的可持续性受到更严苛检验。
简而言之,比亚迪的海外突围为其打开了一条利润缓冲通道,也展示了更具全球视野的企业野心。但规模与盈利双重承压之下,海外扩张是否真能接盘国内利润滑坡,仍需时间来验证。
当然迪王都在挨揍,说明整个汽车圈都快卷成麻花了。
7月份全国汽车行业利润率跌到3.5%,创了5年新低,你别看汽车销量在增长,实际上大多数都是降价卖的,增收不增利,前7个月全国汽车行业的收入是5.9万亿,增长8%,但是行业利润是2737亿,涨0.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连规模效应都快失效了。
哪怕上面已经定调反内卷,车企也都拍了胸脯,但是直到现在9月份,特斯拉还在降价,小米、小鹏也还在跟,价格战根本打不完。连外媒都报道了,中国车企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国家关于结束激烈价格战的呼吁。
而说到底,迪王的刹车是整个汽车行业的缩影,新能源车冲的太猛,品牌还没有站稳就一脚油门冲进了价格战泥潭。如果点到为止的话,消费者可以薅到羊毛,车企可以拿利润换订单,是刺激消费。但如果价格战走向失控,车企亏到急眼,那偷工减料省成本,夸大营销乱宣传等乱象就会成为常态,最终损害的还是每个消费者的利益。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如果企业不能坚守长期主义,不能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真正提升市场竞争力,恐将重蹈昔日摩托产业的覆辙。
高质量发展,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唯一出路。整治无序价格战、推动合理竞争,既需要企业的战略定力,也需要政策的精准引导。
唯有如此,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踩下高质量发展的“电门”,继续领跑全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