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现在都在赌中国和美国到底谁先扛不住,目前的状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美国有钱买不到中国货,中国有货卖不成钱。   看看现在的光景就明白了——美国超市里货架空了一半,消费者拿着钱却买不到便宜又好用的东西;中国这边呢,工厂里堆着大批优质商品,偏偏少了美国这个曾经的大买家。这看似矛盾的局面,说到底都是美国自己折腾出来的,一边攥着大把钞票,一边却给自己的进货渠道设了重重关卡。   美国当初搞贸易战加关税的时候,大概以为这样能拿捏住中国,结果反而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他们觉得加了关税就能把中国商品挡在门外,再找些其他国家当供应商。   可他们忘了,中国的制造业不是一天两天堆起来的,从电子产品到新能源设备,从精密零件到日常用品,早就形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别的国家要么产能跟不上,要么质量差一截,好不容易找到替代品,价格却比中国货高出一大截。   就像那些想换供应商的美国企业,原来从中国进货又快又便宜,现在舍近求远,不仅成本涨了三成以上,交货时间还没个准头。这些额外支出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头上?超市里的家电、服装价格一路涨,手里的美元购买力反倒不如从前了,这不是自找罪受吗?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搞的技术封锁,本想卡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结果自己的企业先慌了神。原来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设备、工业软件,美国企业用得顺顺当当,现在说禁就禁,自家企业要么找不到替代品,要么就得花几倍价钱买替代的产品。有企业老板私下抱怨,这哪是在制裁中国,分明是在给自己的生产线添堵。就像手机厂商,原来用中国的精密部件又好又稳定,现在换了别的货源,故障率直线上升,消费者投诉不断,最后还得偷偷想办法绕过限制进货,闹得里外不是人。   中国这边当然也不好受,少了美国市场确实让不少企业犯了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美国那边路不好走,那就把家门口的市场做热闹起来。   现在国内搞消费品以旧换新,老百姓换家电、买新车的热情高得很;人工智能加消费的新花样也多了起来,智能家居、在线服务搞得红红火火。   原来盯着美国市场的工厂,转头就把产品卖给了东南亚、中东的新客户,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这些好东西,在国际市场上照样抢手。就像南方的电子厂,以前一半订单来自美国,现在调整生产线做定制化产品,不仅把国内市场做起来了,还开拓了欧洲的新渠道,日子反而比以前更灵活了。   说到底,这僵局就是一场谁先适应的较量。美国总想着用老办法维持霸权,却忘了经济规律不是谁能随便拿捏的。他们花了那么多钱搞产业转移,结果发现离开中国供应链,连个合格的充电器都难造出来。中国这边呢,虽然少了些订单,但逼着自己把内需市场做扎实,把产业链升级换代,反而练出了新本事。   现在全世界都看着,美国手里的钱再多,买不到需要的东西也是白搭;中国的货再好,能找到新市场、做好国内循环才是真本事。   其实这事儿很简单,就像做生意,你不能又想赚人家的钱,又想把人家的路堵死。美国要是一直抱着这种双标的心思,手里的钱只会越来越不值钱;中国只要稳住阵脚,把自己的市场做强,把产品做精,就算少了某个客户,照样能把日子过红火。说到底,经济这东西讲究的是互利共赢,谁先想明白这个道理,谁就能在这场较量中占得先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