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父亲,就像老鼠见到猫,惧怕得很。
父亲也会谈起城市的风景,村庄的故事,让我对父亲多了一份崇拜。
当我到了中年,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再去看父亲,觉得他矮下去了。
从父亲的身上,我读懂了曾仕强说的一句话:“世界上太多的人,一辈子努力就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原来,什么努力就会成功,也就是一句鸡汤,自我安慰罢了。
01
我的父亲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家在一个穷山沟。
据他回忆,十几岁的时候,就带着几只土鸡,去城里找一个远房亲戚,希望能够被安排到城里打工。
远房亲戚在城里混了多年,算是吃得开的那一种人。
把土鸡送出去之后,过了两个月,父亲再次进城去找亲戚。这次带上了一些腊肉。
但是亲戚却一句准确的回复都没有,只是说:“再看吧,再看吧。”
父亲忽然明白,这就是打马虎眼,是等不到具体结果的。父亲还开始醒悟,亲戚并没有义务拉一把。
后来,父亲还去城里找过其他亲戚。对方是父亲的表兄。父亲提着礼物上门,然后小心翼翼地试探:“能不能给一些赚钱的路。”
当然,这位表兄,也没有下文。
在没有手机,电话机也极少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靠互相走动,联系不是特别紧密。走动,按照礼尚往来的习俗,哪能空手上门呢?
很多有钱有势的人,也利用了“走动一次是一次”的规律,或者仅仅把对方的走动,当成亲戚互动。反正,不会答应帮忙办大事。
陈果教授说:“社交的动机:利益关系和将来的实用关系——搭建人脉——功利的目的,利用他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父亲就想着搭建人脉,但是没有搞明白一点——最好的社交,是价值互换。
一个一穷二白的人,要去找人拉一把,这很难成功。毕竟,人家愿意拉的人,都是有潜在价值的人,或者直接互相合作,一起分利益。
人际关系的逻辑,就是你有价值,到处都是关系;你穷困,亲戚都躲着你。按照这个逻辑,父亲努力找关系,是没有啥用的。
穷困的父亲,努力找关系,还花钱不少,钱都是抠出来的,但是他没有得到靠谱的人脉资源。
没有人拉一把,父亲要翻身,肯定是困难重重。
02
父亲很勤劳,从我懂事开始,就见他一年里都在“早出晚归”。
到了农忙的季节,他可能早晨五点就下地干活,到月亮升起,还没有回家。
中午,我到地里给父亲送饭,看到被晒得黝黑的父亲,心中一阵酸楚。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种地规律,父亲摸得很透。但奇怪的是,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也会吃不上白米饭。
为了解决种地收入不足的问题,父亲也常常去做副业——到深山去伐木,到村里的石灰窑打工,到隔壁村里帮人盖房子,牵着牛帮人耕地。
父亲还学会了做棺材,就想着这事可以得一些红包。
不难发现,父亲干的一切,都是低端的工作,效益很低。
其实,在村里,也有那么几个人,先富起来了。他们不专门种地,而是请人种地、放羊,收购村里人的蔬菜等。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去集镇,城里,联系一些商店,打开销路。
这就形成鲜明对比:有人持续百年翻地,仍旧没有翻出金子来;而那个离开一亩三分地的人,靠信息和头脑,却得到金子。
同样是工作一整天,同等劳动强度下,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收入不一样,甚至相差几倍。
父亲就埋头干活,不去想干活的效益,工作的层次。
有一句很很扎心的话:“如果勤劳能致富,那么世界首富是一头驴。”
父亲到底没有逃脱自己的“低认知”。不去学一门收入高的技术,不去走来钱快的路,不去见大世面。
在低层次的平台,一直挥汗如雨,效果是不会很好的。可是要打造平台,也没有那本事,没有投入。这就形成了穷困的恶性循环。
03
当我到中年的时候,父亲就老了。
父亲没有职工退休金,只有最一般的农保,另外靠种地维持温饱,靠过去的储蓄做日常生活费。
父亲一辈子节俭,有了三五万的储蓄。但是父亲不敢轻易花钱,毕竟余生要活多少年,是未知数。万一人活着,钱花完了,不是闹着玩的。
为了少花钱,父亲养成一个习惯:努力扛住小病。
按照父亲的经验,扛一扛,就过去了。比方说,身体累了,休息几天,就行了。
有一次,父亲感觉头痛。就躺下来休息。
母亲问:“要不要去医院。”
父亲使劲摇头。
邻居来劝说父亲去医院,父亲还是摇头。
过了两个月的样子,父亲在地里,忽然倒下去,身体不受控制了。这次,父亲被送到医院,确认为脑梗。
医生说:“要是早点来,也不至于如此严重,调理几天就好了......”
一场病,父亲花了两万多。本来,两个月之前,花几千就够了。
当父亲到了七十岁,看到村里有人出去打工,然后办理了职工退休,就羡慕不已:原来,退休的日子,是那么幸福;生病也不怕花钱,也可以少花钱。
年老的父亲,努力扛住病痛,到头来病情耽搁,花了数倍的费用。他没有几个钱,肯定很担心费用问题,这就变成了想法和现实的矛盾,无解了。
当然也可以说父亲的格局不够,但他很穷,拿什么谈格局呢?想到养老的做法,也无法实行。
04
说来说去,父亲是没有活明白啊。
一个人,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对,努力的层次不高,努力的效果就看不到。还不如停下来,深度思考,寻找另外的出路。
也许很多人会说:“父亲生活的时代,限制了命运。”
那为什么和父亲一样大的人,发家致富了呢?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机遇,就你看是否抓得住。
我认为,那些从底层出发,去了高层的人,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从少年开始多学习,提升对社会的认知,拥有一门技能,一张文凭。就是家庭很穷,你借钱都要读书,一辈子都读书。知识才是一张长期饭票。
第二,跟上社会发展大趋势,找到新的行业,而不是固守老家。家贫走他乡,这些古训,有道理。外面的大城市,和世界发展接轨更紧密,肯定机会多一些。就算在老家,也别忘了用新时代的赚钱方式,比方说机械耕作,网络直播等。
第三,靠人不如靠己,自己有一定的苗头了,人脉资源自然会有,“你的价值”是社交的筹码。把社交定位为“合作”,而不是“求人”。
当然,我不是责怪父亲不好,而是以人为镜,让自己不跌入父亲跌过的坑里。
人这一生,有价值的努力,才会成功。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