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9/07/WS68bcc40ba3108622abc9f408.html
人类正面临来自太空的潜在威胁,而中国科学家正在为此制定全面的应对策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深空探测大会上,中国首次公布了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完整规划,并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保护地球安全。这一倡议标志着中国在行星防御领域从参与者转向引领者的重要转变。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大会上详细阐述了这一战略构想。该防御体系涵盖监测预警、在轨处置和系统响应等多个层面,旨在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近地小行星探测和防御系统。这套系统将整合天地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实现精确告警和常态化运行,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提供重要保障。
近地小行星被公认为太阳系中最具潜在危险性的天体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约75%物种灭绝。更近的历史事件包括1908年俄国通古斯大爆炸摧毁了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以及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爆炸造成1500人受伤、3000座建筑受损。
技术基础与系统建设
中国在小行星防御领域的准备工作已经进行多年。2006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启动了近地天体巡天计划,为系统性的防御体系奠定了基础。2022年发布的航天白皮书进一步明确了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论证和发展计划,显示了中国对这一威胁的高度重视。
技术能力的建设是防御体系的核心。中国已经建立了常态化的巡天观测能力,部署了包括紫金山天文台1米望远镜、冷湖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兴隆2.16米望远镜,以及丽江2.4米和1.8米望远镜在内的观测设备网络。这些设施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观测网络,为小行星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今年5月29日成功发射的天问二号探测器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在小行星探测领域的技术实力。该探测器的任务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采样返回,随后探测主带彗星311P。这一任务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为未来可能的小行星防御行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吴伟仁强调,从保障地球安全和确保人类文明延续的角度来看,建设小行星防御能力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这一表态体现了中国对全球责任的担当,也反映了应对小行星威胁需要国际合作的现实需求。
国际合作框架的完善
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框架下,国际社会已经建立了小行星防御的合作机制。2014年成立的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成为全球小行星防御的两大主要组织,中国一直积极参与这两个组织的活动。
联合国外空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德里斯·埃尔·哈达尼在大会上高度评价了中国的计划,他指出小行星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为人类带来潜在风险和机遇。这种双重性质使得国际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中国承诺将通过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平台与国际伙伴分享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吴伟仁欢迎全球伙伴在地基联合监测、合作开发和载荷搭载、数据和成果共享等领域积极合作。这种开放的合作态度为建立更有效的全球防御体系奠定了基础。
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安·费希廷格在会议上表示,小行星防御是一项全球性事业,协调至关重要,深空探测实验室和国际宇航联合会等组织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同。
今年7月,国际深空探测协会在合肥成立,这是首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深空探测国际学术组织。该协会计划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和促进全球航天人才培养,建设广泛的合作交流平台。
深空经济的发展前景
中国在推进深空探索的同时,强调空间资源的探索和利用应该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在本次大会上,吴伟仁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呼吁共同努力发展深空经济,保护地球家园,确保人类文明的延续。
深空探测实验室在会议分论坛上提出了深空经济未来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包括资源利用、互联网、能源、生物、交通、智能技术、建设、旅游、安全和文化创意。这一全面的规划展现了深空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美国、日本、卢森堡等国已经制定了开发空间资源的国内立法。深空经济作为空间经济的延伸,其特点是对天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近地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和稀土矿物资源,一些小行星甚至可能含有水资源,可用于就地生产和补充推进剂及水供应,从而降低深空探测任务的成本。
欧洲空间研究委员会行星委员会和探索小组副主席伯纳德·福英赞扬中国开发支持和协助新兴国家的项目,为它们创造了真正的太空机会。他特别提到即将到来的嫦娥任务已经发出载荷征集令,使联合科学进步和为新兴国家创造新机会成为可能。
联合国外空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埃尔·哈达尼表示,联合国认可中国在小行星探测、行星防御和资源利用领域的作用。中国一直积极参与这些领域,并参与了有助于推进集体理解和对话的国际合作努力。
这次大会汇聚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嘉宾,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小行星防御和深空探索的高度关注。会议主题涵盖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利用,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中国提出的小行星防御蓝图不仅是一个技术方案,更是一个国际合作的框架。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和技术,人类有望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行星防御体系,为地球文明的长期安全提供可靠保障。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化,这一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