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胜利后,我党决定成立新的总前委,着眼于下一步的解放大业。在我党的初步打算中,下一步的作战目标,主要是京沪杭地区的国军。
但刘帅却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建议我军将目标放到整个东南地区的国军身上,多点开花,多处结果……
渡江战役前的形势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内陷入了短时间的平静。之所以陷入这种情况,是因为国民党发生了重大变动,老蒋下野了。
李宗仁成为代总统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启国共谈判。他知道按照国民党如今的兵力,是很难继续和我党对抗下去的。
要知道此时的国民党,经过三大战役之后,五大王牌已经全部覆灭,主力部队也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很多杂牌军,也在各自将领的带领下纷纷起义。国民党目前主要能依靠的部队,就只有白崇禧的桂系和汤恩伯掌握的部队了。
汤恩伯手底下一共只有45万的兵力,就算加上白崇禧手中的25万人,也不过70万部队。靠着这些部队,守长江都困难,更别说和我军决战了。
他们想要赢我军,只有想办法休养生息,重整旗鼓和我军作战。但他们要是直接说停战,我军肯定是不同意的。
这样他们的目的就太明显了,我军好不容易占了上风,绝对不会给他们重来的机会的。所以他们通过商讨,认为可以和我军和谈。
他们相信,和谈可以有效替他们拖延时间。只要我党同意了划江而治,那他们就有了充足的时间休养生息。
国民党高层觉得,自己同意和我党划江而治,就已经足够让步了。我党要是识相的话,就应该直接同意,以免他们出尔反尔。
但他们忘记了,自己早就没了和我军对抗的能力。以我党如今的兵力,完全可以拒绝他们的谈判,直接打过长江,解放南京。
但在他们提出谈判之后,我党还是同意了。因为在我党看来,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全中国是最划算的,国民党此时愿意回头,还算为时不晚。
但我党怎么也没有想到,国民党居然打着要和我党划江而治的主意,我党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毕竟对我党来说,此时同意和国民党划江而治,无疑是在养虎为患。在这次谈判中,我党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包括让国民党解除武装,将国民党纳入政府等。
与此同时,我党还给了国民党签字的期限。如果在指定期限内不签字,这次谈判就会被视为破裂。
渡江战役的准备
很明显,国民党认为自己还有实力与我党一战,所以他们拒绝了签字。国民党的信心来自于长江,他们认为我军无法突破长江。
毕竟我军没有海军,也没有船。虽然说国民党的海军在抗战中也基本上全军覆没,但和我军相比,他们还是有些船的。
这些船虽然在海战中起不上什么作用,但我党可是连这些船都没有。我党想要渡江,只能依靠民用船只,民用船只再怎么样,也和军舰不能比。
老蒋对自己的长江防线很自信,在布置长江防线的时候,他更是将75万的兵力全部都铺设到了防线上。
在老蒋心里,只要他们能守住长江,那么我军就不可能统一全国。到时候他们休养生息,随时可以卷土重来。
但我军一步步走来,每一场战役的目标,最终都是为了解放全国。在这个时候,我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弃的。
所以国民党提出谈判之后,我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但也没有放弃用武力解放全中国的道路。
所以我党早早成立了新的前委,准备在谈判破裂的时候,直接用武力渡江。
重庆谈判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我党必须长记性,要不然很可能会功亏一篑。
所以即便这次是国民党主动提出谈判,我党还是做了两手准备。
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原本中央和毛主席准备让三野独挑大梁。但后来又觉得仅靠三野兵力不够,所以将二野也加了进去。
毕竟他们要面对的,是敌人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
敌人七十五万兵力布置在长江防线上,两大最强大的作战集团都出动了,我军对待此次渡江战役必然要慎重。
在谈判破裂之后,我军就开始准备渡江战役了。
三野分为两个作战集团,粟裕、张震带领东集团,王建安、谭震林带领中集团,二野和中原军区组成西集团。
在总前委的计划中,以二野为首的西集团,主要负责截断敌军后路,对敌军实施包围。至于主要的作战任务,还是由三野承担。
在这三个作战集团中,只有东集团是重点作战目标。因为我军这次的目的,主要就是解放京沪杭一带。
刘帅的不同意见
但作战计划出来之后,刘帅却有不同的意见。
总前委之所以制定这样的计划,是因为敌人的防御系统,在当时的我军看来还是很先进的。
但刘帅认为,敌人的防御系统只是看起来先进,实际上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粟裕就开始准备渡江战役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解放战争,我军深知情报的重要性,所以在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情报侦查已经开始了。
我军不仅派出了侦查人员进行实地侦查和水文侦查,甚至还有专门的侦查人员,在当地建立起可靠的信息网。
在我军的侦查中,我军不仅摸清楚了敌人的数量、番号和工事情况,甚至还打探到了敌人在水面上的活动规律、水上的障碍布设情况,连敌人炮兵阵地的情况我军也清楚了。
可以说,当时国军防线的基本情况,我军已经全部掌握了。
刘帅认为长江防线太广了,老蒋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布置,所以他的每个防御阵地的兵力都非常少。在一些必要的阵地,老蒋最多只能布置两个军的兵力。
再加上蒋军士气不振,兵力疲惫等情况,我军完全可以将目标放大,不一定要拘束在南京附近。
但刘帅的这个想法,很明显和二野高层的想法不一样。当时刘帅的想法提出来之后,马上就遭到了总前委的反对。
二野高层中,参加了总前委的人也不认可他的这个想法。最后在刘帅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之后,中央才认可他的想法。
但出于谨慎考虑,中央还是决定按照原本的计划进行。
1949年4月20日,总攻的命令下达,渡江战役正式打响。原本我军以为,国民党在长江耗费心思布置防线,是要和我党进行对抗。
谁知战斗刚一开始,敌军居然一触即溃,我军很顺利就打过了长江。
并且在22日的时候,敌人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迅速从南京、杭州等地撤离。敌人这样一撤,我军之前的战术很明显就不适合了。
这样数量庞大的溃兵,一旦放着不管,他们很可能会直接从水路逃跑,或者为祸一方。
所以总前委马上调整战术,按照刘帅在战前的提议,将二野所在的西集团派向东南方向,原定的目标也从京沪杭直接变成了整个东南。
最终,东南地区顺利解放,大量溃兵或被歼灭、或被收编,大大限制了白崇禧集团的发展。
参考资料
钟山风雨起苍黄——渡江战役前第七兵团的准备工作,中国军网,2021.04.22
百万雄师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人民,新华网,2021-04-24
渡江战役中的宣传工作:“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中国国防报,张磊 易青豫,2022-04-21
渡江侦察:最小的牺牲,最大的胜利,2019-04-17, 新民周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