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荻秋:上海风暴下的寂寞身影

他连任重庆市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58岁被关押,67岁含冤而逝

你说一个人,耗尽一生闯过刀山火海,到老了却成了“反面教材”。这世道,总有些地方滑得叫人没法预估拐弯。更何况像曹荻秋这样被上海的大浪推上去、又狠狠摔下来的老市长,我总是忍不住替他想:他那么多年习惯风雨,最后的泪是不是眼泪都是热的。

话说回来,曹荻秋这个名字,上海的老人还记得点,但也许更多人只是把他当成装在一页纸里的一行字。其实他是四川人,资阳那一带,生在1909年,算起来也是清末民初那阵子,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他就是蹦哒出了点不一样的精气神。你要说这人年轻时有点狠劲,真没错。尤其是读成都师范的时候,他那会儿搞了个“择师运动”,坚决不让一个反动校长上任。想一想,也就二十出头,胆气顶天——敢跟当权的一杠子顶到底。

他连任重庆市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58岁被关押,67岁含冤而逝

那个年代其实热闹,各路学生运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谁都忙着往前闯。1929年的春天风特别大,曹荻秋在那一年加入了共产党。外头的形势别说多紧张,国民党翻脸比翻书快,白色恐怖压得人喘不过气,偏偏曹荻秋却在广汉鼓捣起来,组织起义,组了苏维埃还攒了红军那一支队伍。你如果细致看,他不是只会管理和讲话,其实更擅长扛事整人——第二纵队的政治委员,按现在说,也就一摞工农兄弟的主心骨。

又一阵辗转,去了武汉,又折到上海。那边中共中央宣传部搞活动,曹荻秋当的是总同盟的秘书,白天写材料,晚上憋主意。可惜太平日子没得几天,“九一八”一过,上海各界翻腾,救国的团体接连冒头,他钻到反日联合会里和学生们一路跑到南京请愿。结果呢,被人一脚卖了——叛徒出卖,1932年蹲进提篮桥牢房,五年判期压顶。你想一个书生干到这地步,心里哪来多余的后悔?大概是半夜里摸摸铁窗,琢磨外头的人和事都是隔膜中的声音。

他连任重庆市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58岁被关押,67岁含冤而逝

后来抗战爆发,曹荻秋命捡回来,党组织营救出了他。他没多喘,立马转身投中原局,在豫皖苏边区跟着刘少奇干基层工作。那时候的江淮还在日伪的铁蹄下,“扫荡”频繁。曹荻秋钻到苏北,跟群众同吃同住,饥一顿饱一顿地熬。他其实就是那种混在泥泞里、脚踏黄土的社会活动家。苏北区的条件苦,但人心可用。后来打“扫荡”胜了,也算把江淮解放区的根给垒实了。

说到解放战争,曹荻秋地位又往上提一层。除了党委书记,他还当了苏北军区的政治委员。华中支前司令部成立后,他在前线后方穿梭,不断鼓动老百姓送粮送人,淮海战役胜了,上海解放了,曹荻秋贡献不算小。可这些经历,到了晚年倒变成一种讽刺——谁能想到风光过后还是风暴迎面。

他连任重庆市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58岁被关押,67岁含冤而逝

上海解放后,由二野牵头成立西南服务团,他又被点名当团长,随军南下。别看是主席团长,实则是一群大爷小兵沿街扫房收粮,重庆接管一摊乱七八糟的大摊子。后来他连着做了重庆的市委书记、市长,四川省委也挂职过。但这些年,曹荻秋其实是那种既有思路,也能下田间地头的领导。与陈毅、柯庆施同一代,到了1955年,他被调回上海,坐副市长的位子。常务副市长、书记处书记,最后全票选上上海市长。你如果在那个时代的上海生活,就会听到曹市长的名字常在嘴边转。

可惜故事展开到了“文革”,所有人的运气都不再可靠。造反派席卷而来,王洪文一伙手段凶狠,直接冲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原先最顶头的两位——陈丕显和曹荻秋,被一窝蜂打到。有人说他是“叛徒”,有人拿小道消息瞎编材料。王洪文怕如果曹荻秋被否定,自己那些话也就没人信了。张春桥怕位置不保,联合指挥逼着给曹荻秋贴标签。于是原本在会议室指挥人民的市长,一下成了被关押、被审查的“政治犯”。

他连任重庆市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58岁被关押,67岁含冤而逝

这世上的有些事,说起来就让人牙根发痒——同一根链条的同志,转眼就分了站队。一纸名单,几句造谣,就能让老革命变成“历史罪人”。近十年过去,上海造反派一次次上报,希望把曹荻秋“叛徒”一锤定音。只是中央迟迟没点头,这老市长就被搁在那里,时而说有人要调查,时而又说等等结果。直到1976年春天,曹荻秋哑然命绝,活到67岁,一口冤屈也没吐出去。在上海那个枯黄的春天里,他或许惦记的还不是自己的命,而是那些一同挤在风霜里的人。

世事如棋,三年后才翻盘。1978年,平反来了,上海市委专门安放他的骨灰,派专机送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彻底算是给了清白。多少人按捺着往事,想再说点什么,可光阴已过,谁都只剩一个沉默。

说到底,这种命运有没有什么道理?我常觉得曹荻秋这样的人,是历史里最沉默的注脚。他曾经一身泥土、也进过金钟罩的高堂。可他最后的背影,却是放逐在时代之外。人到老了,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或许是清白,也或许只是心里一股力气,撑着走最后一程。

你说我们能不能明白他当时怎么想。有时候,风浪过去了,呜咽的也不是风——是一个人对自己的问话。上海的街头,细雨里有那么多走过却不曾留名的人。曹荻秋的故事,何尝不是很多旧时代人的影子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